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很少,著名的是元清。相对而言,清朝比元朝更成功,生存时间更长,民族相对团结。
换句话说,明末,满清军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中原,这与吴三桂、尚可喜、耿忠诚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世界平静后,清廷特意下令将他们分封给云南、广东和福建,以表彰吴三桂等三人。其中,尤其是平西国王吴三桂是最强大的。
[img]299311[/img]
明朝灭亡前,吴三桂曾是崇祯皇帝的大臣。当局势岌岌可危时,崇祯皇帝仍然放心地把重要军事城镇的山海关交给了他,这显示了他对他的信任。然而,李自成突破北京后,他决定率兵投降,而不是拼命收复首都。没什么。更令人震惊的是,它还在后面。
在向李自成投降的路上,吴三桂突然转身,开始全心全意地为满清服务。当后人谈到这段历史时,他们都咬紧牙关地责骂他为“三姓奴隶”。也许背叛的次数太多了,吴三桂也上瘾了。康熙十二年,面对清朝的撤军政策,他再次出兵反叛,想与清廷抗争。这是他第三次叛变。
[img]299312[/img]
吴三桂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场。宣布反叛后,他积极联系尚可喜、耿忠忠、王辅臣等人,与他们形成了更大的反叛势力。与此同时,远在台湾的郑静也表示,他愿意帮助清朝灭亡。看到形势好,吴三桂以雷霆万钧的势力攻下湖南。
虽然满族士兵很勇敢,但面对叛军的激烈进攻,他们只能战斗和撤退。很快,吴三桂回到了长江以南,情况对清廷非常不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并没有追求胜利,而是收缩了军队,开始防守。清廷迅速派遣了将军,采取了稳定的战术,最终摧毁了吴三桂的叛军。
那么,吴三桂占据半壁江山后,为什么不趁势北上呢?
[img]299313[/img]
经过研究,后人的学者们得出了这三个原因:
首先,反叛之初,吴三桂虽然声势浩大,但他的盟友和他并非一心一意。
起初,为了让清廷更快地统一中原,吴三桂疯狂地杀害了南明永利皇帝。这一举动,明朝的遗产和遗产都讨厌他,迫不及待地想吃他的肉。因此,当吴三桂开始与清廷作战时,许多人冷冷地看着,不想涉水浑水。他喊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成为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笑柄。
即使是那些名义上表示支持他的人也秘密地有自己的鬼魂。幸运的是,他早就表示支持撤军。在这个时候,为吴三桂摇旗呐喊只是一个无助的举动。虽然王辅臣是吴三桂的老部下,但他一直是一片墙草,在情况明朗之前只会左右摇摆。至于台湾的郑静,他从心底里相信吴三桂。
在他看来,最好的接手是吴三桂和清廷都输了,所以他们很容易从中获利。因此,吴三桂似乎一呼百应,但实际上却孤立无助。老谋深算的吴三桂看到了自己的处境,不敢太深入清廷腹地。
[img]299314[/img]
第二,吴三桂虽然在反叛中占了上风,但总的来说,他的兵力并不多,很难支持长期作战。
自始至终,吴三桂只能依靠他的5万关宁军队。起初,他和耿、尚上表示要求撤军,但他们只是想测试清廷的态度。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新生小牛不怕老虎的康熙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在得到康熙皇帝同意撤军后,吴三桂只能咬紧牙关反叛。
他迅速从云南开始,从四川、广西等地向南,从湖南向北。虽然情况顺利,但吴三桂很快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没有更多的军队可以调动。为了尽快扩大成果,吴三桂不得不向陕西的王辅臣调兵。然而,老油条王辅臣因各种原因逃避,拒绝派兵一卒。
没有可用的士兵,吴三桂不得不迅速招兵买马。但是,这怎么能一蹴而就呢?无奈之下,吴三桂不得不变攻为守。
[img]299315[/img]
@ 吴三桂没有侵占江南地区,很难伤害清朝的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不仅是军队,而且是财政资源。每天战斗都要花很多钱。在叛乱开始时,虽然吴三桂收入了一半的国家,但清廷的财政和税务中心位于江南地区。依靠江南地区稳定的粮食、草地和财产供应,清廷很快恢复了劣势。后来,吴三桂意识到了江南地区的重要性,决定发动军队进攻。
然而,清廷及时派出大量绿营兵驻扎在江西。看着江西枕戈待旦的八旗军,吴三桂投鼠忌器,不敢再往北走。
最后,康熙17年8月,衡州很热。吴三桂心情不舒服,焦虑过重,突然得了“中风呛嗝”的病,然后又加了“痢疾”的病。太医百般调治,最终失效。吴三桂指示心腹大臣欢迎王孙吴世凡到衡州继位,并委托后事。8月18日深夜,他在都城衡州宫死亡,67岁,只当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参考资料:
【吴三桂纪念】、《平西王吴三桂传》、《清史稿·卷474·列传261》
在吴三桂占据半壁江山的时候 吴三桂为什么不直接北上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