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风华》中,梁冠华饰演的“窝囊王子”朱高炽,对父亲朱迪只有诺诺,似乎懦弱无能。我们不禁要问,朱高炽王子在历史上真的窝囊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虽然朱高炽自1424年9月即位,次年5月去世,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但在这短短不到一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在明朝历史上写了一段属于他的篇章,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庙号仁宗可见人们对他的尊敬。那么,朱高炽能得到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燕王朱迪的长子,朱高炽从小就沉重沉静,喜欢读书,这也让他的祖父朱元璋非常喜欢。《明史》记载朱元璋曾称赞他:“孙有君人之知。”然而,作为一个勇敢善战的王子,他的父亲朱迪并不喜欢这种罕见的运动,而“腰腹数围”的儿子更喜欢擅长武术的二儿子朱高旭。
[img]297982[/img]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列为燕王世子,父亲喜爱的二弟朱高旭被朱元璋封为高阳县王。如果按照正常的长子继承制,他的一生应该像明朝的许多继承人一样无聊,过着稳定的王子生活。然而,在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下,他成为了皇帝的至尊。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建文帝上位后开始削藩。作为当时九王塞边的强藩,燕王朱迪也不例外。建文帝将周王朱尧、代王朱桂等实力相对较弱的藩王一一削平后,朱迪自然面临着降与反的问题。最后,在黑衣首相姚广孝的建议下,尽管只有800名亲卫,朱迪还是以靖难的名义挑起了反旗。
面对来势汹汹的建文帝平反大军,不擅长武术、身体蹒跚的朱高炽不得不留在北平。相反,二子朱高旭有机会与父亲并肩作战。当朱迪差点遇险时,正是朱高旭多次营救,而对于这个儿子朱迪,他毫不犹豫地“勉强,世界上有很多疾病。”用这样的话来磨练朱高旭,勇敢地杀死敌人,废除他的心是显而易见的。
[img]297983[/img]
事实上,作为一个儿子,朱高炽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进攻,但对朱迪军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留在北平的时候,凭借仅1万人的守城兵力,他打退了李景隆50万军队的进攻,为朱迪的回归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在此期间,他把建文帝朱云文写给他的招降书原封不动,送给了父亲朱迪。可见他并不愚蠢。他有的深思熟虑,运筹帷幄。
1402年,朱棣大军突破应天,随后朱棣即位,自然面临着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俗话说“王子是国家的基础”,当时朱高旭得到了武将集团的大量支持,比如英国公张辅,但经过深思熟虑,朱迪还是成立了长子朱高炽。原因之一是朱迪本人以小宗挑战大宗,违反了长子继承制。如果朱高旭再次被列为王子,自然会造成朝纲混乱,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不利于朝廷局势的稳定;第二,在以武力夺权的背后,当以文治国时,这些正好是长子朱高炽。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兄弟不同,朱高炽作为长子和皇太子,更了解父亲朱迪的痛苦。当面对汉王朱高旭和赵王朱高旭一个接一个的扭矩时,他非常宽容。即使朱高旭有私人政府士兵,杀人指挥使徐野驴逼死解缙;在朱棣病重期间,赵王朱高旭打算谋反毒害父亲,废除自己。作为王子、兄弟和兄弟,他尽力为兄弟辩护。这似乎与权利的排他性背道而驰,但这也是他“仁”和“智慧”的一点。他以仁得父之心,以天下之心;当朱迪和他的兄弟朱高旭和朱高荀北伐时,正是朱高炽监督国家,管理政府事务。在他的治理下,国家事务也井井有条。当时,在路遥见人心的时间因素下,人心也逐渐向自己倾斜。
[img]297984[/img]
即位后,他改变了父亲朱迪的严格要求。首先,他赦免和平反了建文帝的老大臣,并向他的家人分配了土地,这也使朱高炽的“仁宗”名副其实。对于两兄弟来说,他不想让父亲朱迪在同一个房间里再次战斗。相反,他再次封存他们,以德报怨。
基于朱迪朝军队频繁、税收沉重、痛苦的社会现状,他也注重农业生产,停止了大规模军队,为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创造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论行不论心的历史上,在以结果论为基础的历史上,他的仁政措施,即使在位不到一年,无疑也为他的明君身份增加了很多,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理所当然的。
为何朱高炽的历史评价如此之高?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