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康熙晚年,
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有490多位皇帝,其中只有少数人能获得“永恒的皇帝”的美誉,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康熙皇帝被称为“永恒的皇帝”,为什么他在晚年变得愚蠢呢?
[img]297287[/img]
康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创造了“康熙繁荣时代”的辉煌。此外,历史上的康熙一直果断地说,无论是根除鳌拜还是平定三藩,都表现出了雷霆万钧的凶猛手段。然而,在康熙的晚年,他一直对储蓄犹豫不决,这促使了“九子夺权”的发生。
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建立储备是国家的重大事件,王子与国家有关。此外,康熙皇帝从小就熟悉历史书籍,不可能理解“国家争端”对朝廷的危害。然而,他两立两废,最终不仅使尹仁精神障碍被幽禁致死,而且加剧了其他王子对王子位置的觊觎,导致了皇室骨肉残疾的悲剧。
[img]297288[/img]
直到雍正登基,“九子夺权”带来的隐患仍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强烈。如果雍正的手段不够严格,参与“九子夺权”的其他兄弟将被杀。恐怕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真的会被尹琪和其他人取代。
康熙一生才华横溢,但在储存问题上却相对愚蠢。虽然太子尹仁本身存在不足,但康熙犹豫不决的态度无疑加剧了夺权之争的激烈程度。例如,康熙47年9月,当康熙皇帝愤怒地谴责八王子尹琪的野心和谋取王子的地位时,十四王子尹琪等人公开为尹琪求情说:“八兄弟没有这颗心,大臣们愿意保护它!”
[img]297289[/img]
此时,银仁王子的王位刚刚被废除,争夺王位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康熙不可能不知道王子结党的危害。特别是在王子空虚的时刻,十四王子和其他人的表现都揭示了未来夺取王位的斗争是多么可怕。然而,康熙皇帝低估了危害。虽然他当场拔刀生气地斩首尹,但他实际上对尹持欣赏态度,将来非常重视尹。
康熙有很多王子,四个王子,八个王子,十三个,十四个王子都可以承担很大的责任。然而,在第二个王子尹仁完全被废除后,康熙在死前未能再次公开存储,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决定。也许康熙自己也没有想过,他死后的争端会演变成如此悲惨的结局。此外,康熙留给雍正的继任者也是一个虚假的“康熙繁荣时代”。
[img]297290[/img]
雍正继位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填补国库亏空外,整顿吏治也迫在眉睫。
康熙晚年昏庸的表现与他晚年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康熙老年时性格仁和。这种性格不仅使他难以在众多王子中选择王子,而且在官方治理方面也追求慷慨的方式,使朝廷的官方治理越来越放松。
[img]297291[/img]
晚年,康熙陶醉在“太平盛世”中,无法自拔,逐渐产生了“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的观念。康熙认为,朝廷官治的关键在于“无事可做”。就连康熙皇帝本人也有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可想而知下级官员会是什么样子。@ 康熙晚年,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地方官混日子,卖官,攀缘,粉饰浮夸之风盛行。
雍正登基后,非常生气,甚至不顾康熙的面子。他在法庭上公开谴责:“人们玩了很长时间,甚至有很多缺点!”由此可见,康熙晚年的“官员治理放松”是多么严重。在跨越“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中,康熙性格宽广,乾隆性格宽广。如果雍正皇帝没有大力整顿官员治理,恐怕清朝就会衰落。
[img]297292[/img]
事实上,在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中,不仅康熙晚年表现昏庸,汉武帝晚年也出现了“巫术之祸”,唐太宗晚年也出现了怠政,这是不可避免的。
纵观康熙皇帝的一生,平定三藩、三征葛尔丹、治理黄准水患,各种表现依然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因此,康熙虽然晚年表现不佳,但仍被誉为“永恒的皇帝”。
康熙皇帝有[千古一帝]的美誉 为什么康熙晚年变得如此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