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听了常遇春的军事建议会生气?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过了“胡唯庸案”、“蓝玉案”等朝廷案件大肆屠杀开国英雄。明朝的开国英雄几乎一扫而空。只有徐达、常遇春、唐和、郭兴、郭英、耿炳文等少数英雄逃脱了灾难,没有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下。
[img]293837[/img]
然而,徐达、唐和、郭兴、郭英、耿炳文等英雄依靠自己的性格、特殊的能力和与朱元璋不寻常的关系,能够逃离朱元璋的屠刀。相比之下,常遇春逃脱纯粹是死得太早,否则常遇春的性格和作风一定是凶多吉少。
说实话,常遇春的性格风格确实有两个很大的缺点:残忍易杀,叛逆,脾气甚至朱元璋的正确决定也敢顶撞。当朱元璋平定江南时,常遇春提出了“合理”的军事建议,这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发生了什么事?
到23年(1363年),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南方只剩下张士诚。只有消灭了张士诚,朱元璋才有实力,集中精力北伐元朝。当时张士诚的地盘只剩下都城平江(苏州)、朱元璋在杭州、湖州等几个重要城镇的实力上占据优势。
[img]293838[/img]
正因为如此,常遇春认为,无论张士诚的其他城市和军队如何,他都应该直接进入平江。然而,朱元璋认为,张士诚的军队没有受到重大打击。平江是一座容易防御和攻击的坚城。贸然攻击肯定会陷入被动。要实施“先剪翅膀,后捣肚子”的战略,先攻击湖州最近的主要城市。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朱元璋的策略无疑更安全、更合适。然而,坚持自己观点的常遇春与朱元璋面对面碰撞,言语不礼貌。结果,愤怒的朱元璋说:“如果我先攻击湖州,我自然会负责,但如果我先攻击平江,我会用你的军法!”
[img]293839[/img]
常遇春对先攻平江没有把握,只是军事冒险。既然朱元璋为此说了些什么,常遇春就不得不同意了。后来,在消灭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和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先剪翅膀,再捣肚子”的战略一步步推进,最终成功消灭了张士诚。
为什么朱元璋听了常遇春的军事建议后会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