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提到秦始皇,我总是想到电视上的那个,所以我必须详细告诉你
许多读者都知道荆轲刺秦的历史,但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刺杀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也就是说,在刺杀过程中,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环柱逃跑。虽然大厅里有很多官员,但他们手无寸铁;根据秦国的规定,没有秦王的命令,大厅里的武士是不允许上大厅的。最终的结果是荆轲的刺杀失败并被反杀。
[img]291666[/img]
很多人认为秦王的侍卫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手。看到他们的国王的生命危在旦夕而不去救,简直是迂腐僵化的秦法。但这一细节的背后反映了秦法的严格性和秦法的一个概念问题——程序正义是否重要,结果正义是否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侍卫拿着武器冲上大殿,刺死荆轲,救秦王。这个侍卫会因此而受赏吗?不,这个侍卫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他的家人甚至会被连坐。虽然他救了秦王,但结果是正义。但这并不能改变他违反秦法的事实。他没有得到法令就带兵上殿,司法程序也不正义。
有人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秦王不会因为感谢救命而破例原谅这个救了自己的侍卫?这必须从商鞅建立的改革建立秦法开始。商鞅确立的秦法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举国一法,法外无刑,所谓“一法原则”;此外,执法不是根据功劳和善举而赦免的,这是明刑原则。就秦国现有法律而言,上殿的侍卫必死,无论他出于什么动机,取得了什么结果,都无法为自己的罪行辩护。秦王是否有可能选择性执法,仍然赦免侍卫?不太可能。早在商鞅变法之初,就建立了“使法必行”的制度,这体现在秦法对执法官员“不作为”的处罚最重(刑、三族),而执法过程中的过失或罪责则具体论处。不执法比错误执法更不可原谅。
[img]291667[/img]
@ 从秦王到最基层的执法人员,都自觉维护了秦法的一法明刑原则,法外无恩。一旦侍卫被赦免,整个帝国法律的基础就会动摇,这也是秦国强大力量的源泉。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秦王被追杀,侍卫仍然没有迈开他们的腿。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侍卫很清楚,上前救秦王,不但不会被封赏,反而难逃依法处死。以前没有法外开恩的先例。在秦法的威慑下,看到自己的君王被追杀,他们还是选择了旁观。
即使荆轲真的刺死了秦王,秦国也会按照秦法有序推出下一位秦王。高效的秦法将推动战争机器继续绞杀依靠人治的落后政体。混乱的政治没有精兵,永恒的道理。
秦始皇被刺杀时,大殿外的侍卫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