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盛宴”?事实上,盛宴主要是指皇帝的“私立学校”,专门为皇帝学习经文和历史书籍。它与普通的私立学校有点不同。盛宴只为皇帝服务,属于对点专业教学。
但是为什么要设立经宴呢?中国古代是君主制社会,君主制仍然属于高度集中的类型。因此,皇帝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可以说,皇帝可以独自决定世界。正是皇帝的地位如此重要。几乎所有古代皇帝都非常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在唐代,有一句话证明了皇帝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以古为镜,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只有了解历史的兴衰,总结学习,才能完善自己,改变政策。因此,历史是历代皇帝的必修课。
[img]290537[/img]
汉代,盛宴发芽了。当时不叫盛宴。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只是官员偶尔给皇帝讲经文和历史。如果你想找谁是第一个人,那就可以追溯到西汉昭帝给蔡毅的时候。他曾经对汉昭帝说过《诗》。历史上,这件事被描述为“诏书可以是韩国诗人”。征义特诏...上召见义,说“诗”,甚至说,提拔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自蔡义以来,据说历史已经成为皇帝的日常工作,几乎每一代皇帝都要经历这样的日子。
东汉的时候,讲经说史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属词,叫侍讲。现在去看《后汉书》,经常看到“侍讲禁”、“侍讲光华殿”等词,但这个时候的侍讲只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特殊的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讲经说史的人才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叫“侍读博士”。但在那个时候,这个职位不仅仅是为了皇帝一个人工作,任何皇帝、王子都是为他服务的。
唐代侍讲学士真的成了官职。《上鄂相国论经宴书》上提到“穆宗时,魏处厚、路隋并充翰林院侍讲学士,以翰林官为讲解始于此”。这里真的是关于侍讲学士的定性。宋朝是侍讲制度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尤其是宋仁宗时期,经典宴会开始产生。从那时起,经典的历史开始有了特殊的官职、法律法规、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甚至科目都被规定了。可以说,经典宴会的诞生代表了经典宴会制度的正式形成。
明朝是盛宴制度发展的全盛时期,但一开始并没有宋朝那么有特殊的时间、地点和官职。大部分时间,皇帝喜欢什么就说什么,皇帝有时间就说什么,讲师大部分都是内阁大学士。比如《明太祖实录》中提到了“上帝皇宫,东阁大学士吴沉”。“上御华盖殿,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进读心格必”等,这是明朝开始讲经说史的记载。后来,内阁大学士们“知经或同知经”。
[img]290538[/img]
张居正和高拱本人曾担任内阁大学士官职。上面提到内阁大学士本身已经“御经宴”,所以这两个人参与其中并不难理解。
然而,宴会制度的真正建立仍然是在明英宗时期。当时,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个“杨”写信要求为小皇帝举办宴会,得到了当时太后的支持。从那时起,宴会官员就正式成立了。当时,规定每月有三个固定的讲座时间,即每月的第二天、第十二天和第二十二天。如果你遇到寒冷和炎热的月份,它将被解雇,这被称为每月的讲座。
既然有月讲,那就有日讲。日讲就像我们现在的日常课。每天上课肯定比一个月上两三节课要多得多。日讲确实比月讲授的多。可以说日讲才是皇帝真正的知识来源。
宴会上提到的书目不是随意选择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内阁和皇帝自己的筛选才能登录这个目录的。这些书包括什么?“凡天下政事典章,都要依经比义,条列陈奏,以谷圣学”,说明代经盛宴非常注重皇帝学习古代君王的优秀品格。说明朝喜欢用《大学衍义》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帝王之道,也就是君德得到了明朝从皇帝到大臣的一致认可!皇帝除了说君德的书《大学衍义》还要学什么?儒家经典必须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它与历代治乱兴衰有关,这是重点。
这位盛宴官员不是随便选择的。他应该经常与皇帝接触,尤其是小皇帝的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亲近的人的影响。盛宴官员通常是“必须选择合适的人,只有用他们的美德,他们才能成功”。他们说你不能只学好东西。只有当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你才能成为皇帝的“老师”。
[img]290539[/img]
到了明朝神宗时期,明朝的经典宴会制度才真正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是张居正成为明朝首辅大臣的时候。当时,除了每月固定的朝日,小皇帝还必须在文华殿接受讲经史。可以说,张居正活着的时候,经典宴会制度实施得很好,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失去了控制,经典宴会制度再次被“抛弃”。
除了之前规定的《大学》、《中庸》等历代必修课外,张居正还专门为小皇帝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帝鉴图说》。根据张居正自己的说法,这本书是“金自尧舜以天下,撮其善可为法者81事,恶可为戒者36事”。不得不说,张居正真的是为了小皇帝的教育尽了最大的努力。还要管理小皇帝的道德品质。
至于为什么张居正和高拱这样的重臣参与其中,一方面是上面提到的内阁大学士本身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皇帝的学习非常重要,必须有能力的重臣参与其中。另一个原因是这个职位离皇帝很近,可以培养感情。当然,像万历皇帝一样,你是我的“元辅良臣”。
经宴制度是什么?张居正和高拱都参加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