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有人觊觎皇位,从皇室亲戚到文武百官。他们都想获得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唐太宗李世民是玄武门变革的最大胜利者。李建成去世后,李世民自然成为了皇帝。李世民努力工作,创造了贞观之治。李世民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不好。
李承乾,李世民的长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君毅,仁孝纯深,从小就受到李世民的青睐。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一年,就把八岁的李承乾立为王子。
[img]289461[/img]
作为王子,只要没有大错,可以说继承王位是板上钉钉的。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李世民过于纵容儿子。
631年,李承乾病得很重。从不相信佛教的李世民第一次邀请道士为儿子祈祷。儿子康复后,李世民下令减免监狱囚犯的罪行,并召集3000名僧侣建造两座寺庙来偿还他的愿望。
李承乾积弱多病,每次都让李世民感到担忧。他非常溺爱李承乾。李承乾表现出色,一直是一种极大的奖励。有一次,李承乾写了一篇治国战略,李世民看完后非常自豪地向侍臣们炫耀。
[img]289462[/img]
李承乾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次,杜正伦以皇帝的名义吓唬承乾,让他收敛,承乾写信。李世民不仅没有支持他的大臣,而且还责怪他如何对承乾说他的话。承乾很生气。李世民处理了杜正伦。如果他处理一次不够,他会找到第二个账户。
《老唐书·杜正伦传》:正伦数谏不纳,是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奏。太宗称正伦说:“何故漏我语?”对说:“开导不入,所以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畏,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州都督。后承乾构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派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配流。
李世民的过度溺爱使李承乾为所欲为。
642年,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成,深受李世民喜爱,赏赐颇多。李泰出风头,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危机。
[img]289463[/img]
李承乾担心自己的王子地位不保,而李泰确实有夺取王位的心。
李承乾即将暗杀李泰,但事情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暗杀失败,李承乾很担心。他暗中与汉王李元昌、徐杜荷等人勾结,准备强迫皇宫谋反,夺取王位。
但事情曝光了,李世民怒不可遏,同时又痛心疾首。
直接下令处死汉王李元昌、徐杜和等人,而李承乾则在网上开放,没有处死。出了这件事,李世民不得不废除李承乾的王子,贬低到黔州。在去黔州的路上,李世民不相信他的儿子,并派人护送他。
李承乾作为王子,从出生到贵州,一直被李世民宠坏。正是这种溺爱使聪明的李承乾误入歧途。在这样的结局中,李世民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李承乾从小就受到李世民的青睐,也受到王子的青睐 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