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时,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刘备当时世界的情况,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面是东吴的孙权和北方的曹操。
除了这两个人,其他军阀都不够担心。刘备应该利用世界形势不稳定,争取巴蜀汉中。有了这两个地方,荆州地区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仍然没有能力统一世界,但需要东方和孙权,然后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从汉中和荆州北伐打败曹操,曹操被打败后,吴自然属于刘备,刘备可以成功建立汉朝第三王朝!
[img]287209[/img]
隆中之后,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战略理念来实施的。虽然荆州是从孙权那里借来的,但刘备集团已经完全控制了巴蜀和汉中。
随后,孙权袭击的关羽夺取了荆州,使刘备集团的控制区更小。只剩下巴蜀和汉中了。诸葛亮很清楚,以当时蜀国的国力,他根本无法打败魏国。即使失去了荆州,蜀国也没有将军。合理地说,当时蜀国的战略应该是防御性的,日复一日。至于恢复汉朝,除非北方再次发生大规模动乱,否则几乎不可能恢复汉朝。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国的国力。公元227年他北上之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出师表》。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第一句话说:今天下三分,益州(巴蜀)疲惫不堪,这是一个危急的秋天。
然而,诸葛亮却恰恰相反。他一生中多次北伐,屡战屡败。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以至于蜀国的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弱。当他被魏国摧毁时,户籍人口不到100万。
每个人都有做事的动机,那么诸葛亮的动机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最大的可能性之一是诸葛亮知道,如果他这一代人不能完成恢复汉朝的任务,更不用说下一代了。刘禅真的帮不了他。@ 朝中的大臣们在刘备的脸上看到了刘禅的支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详细说明了这个道理。
[img]287210[/img]
诸葛亮说,虽然朝廷的大臣们工作如此努力,前面的士兵们也在战斗中努力工作,但这与你无关。大家伙非常感谢刘备,但刘备已经不在了。他们把对刘备的感激转移给了陛下。
“然而,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记了外人,盖追先帝之遇,欲报陛下。”@ 刘禅这个人性格有很大的缺点,没有诸葛亮早晚看着坏事。
诸葛亮可以说是对刘禅的谆谆教诲。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刘备的感激和对刘禅的无限担忧。
诸葛亮准备北上汉中与曹魏作战,但他非常担心刘禅在成都的坏事。刘禅有点傲慢,不顾原则。
“诚宜开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气势恢宏,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还告诉他,如果你不按照自己的性格做事,大臣们就不会理你。
“以塞忠诫之路也是如此。”
[img]287211[/img]
诸葛亮对刘禅性格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
虽然诸葛亮提拔的姜维和其他人仍然忠于蜀国,但出乎意料的是,当姜维与曹军作战时,面对邓安率领的数千人刘禅投降了!
刘禅向邓艾投降,贬低自己,不讲原则的性格应该是主要原因。或者可以说,虽然刘禅是蜀汉的皇帝,但他在人们面前否认自己,在曹魏面前否认自己的国家。原因很可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挫折让他自卑!
一国之主都是这样的,整个蜀国未来还有希望吗?
一定没有。
@ 诸葛亮知道,百年后,蜀国在刘禅的领导下会失去进取精神,只会混日子,一天一天,随时准备向曹魏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把死马当作活马医生。当他还能战斗的时候,他会战斗得很好。他成功了,一切都好了。如果他不成功,他会尽力报答刘备的好意。
[img]287212[/img]
@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短短七年内对曹魏发动了五场战争。
而且,有时候明知打不过也要打,没有粮食在前线种粮也不退兵,想到这一幕,真是有点心疼他!
为什么诸葛亮喜欢北伐?难道他不想发展蜀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