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之祸,让金朝跌入无底深渊,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1213年,魏绍王完颜永济被杀后,叛军胡沙虎想自立为帝。不幸的是,很少有人回应。他不得不拥有完颜家族的完颜勋登基为皇帝,历史上被称为金宣宗。完颜勋是金章宗完颜靖的异母兄弟,也是魏绍王完颜永济的侄子。三人交替称帝。金国王位在叔叔和侄子之间走来走去,从侄子到叔叔,再从叔叔到侄子。
[img]286844[/img]
完颜勋上台时,可谓内忧外患。内部,胡沙虎擅权专政,为所欲为,根本不在乎皇帝;外部,蒙古崛起,蒙古铁骑横扫世界,金军节节败退,西夏、南宋等国各有思想,形势复杂。面对乱局,智慧平庸的完颜勋没有应对的办法,只是一味感叹运气不好。在登基仅一个月后,左副元帅术虎高琪就杀死了不可一世的胡沙虎,术虎高琪成了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
严勋的皇帝地位还没热,蒙古军队就分三条路进攻金朝河北,就像毁灭一样。他们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河北的大部分县,只有中都、真实、名字和其他地方仍在金人手中。成吉思汗出于战略考虑,暂时同意了金朝的求和请求,撤军北归。成吉思汗有着深远的战略。当时,蒙古、金朝、南宋和西夏并立。蒙古希望利用三国之间的矛盾互相攻击和削弱。蒙古可以利用最小的损失统一世界。若一鼓作气先灭一国,蒙古本身的损失肯定不小,而且很容易让剩下的两国结盟。
在蒙古军队的压力之后,完颜勋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慑,毕竟他们都离蒙古人很近,很容易受到攻击。大臣完颜毕﹑耿瑞义等人的建议下,完颜勋决定迁都汴京(今开封)。许多大臣不同意,太学生赵芳等400多人集体上书,痛陈迁都之弊。无奈完颜勋去意已定,“中都缺粮”﹐以不适应为由,于1214年5月发布了迁都诏令,金朝都城由中都迁往汴京。
颜勋迁都之举,极大地动摇了人心,动摇了金朝的统治基础,中都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中都是今天的北京。它连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俯瞰河北南部。它是抵御北方草原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是控制中原土地的重要支点。明成祖朱迪提出的“天子守国门”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完颜勋一点也不是“守国门”的意思,只是想远离蒙古人,自己更安全一点。
看到皇帝像老虎一样害怕敌人,金朝的投降派将领,金朝压迫的契丹,汉朝的军官,以及当地的地主土豪劣绅,都背叛了金降蒙。成吉思汗得知严迅南逃的消息后,看到了金朝的腐败无能,再次发兵南侵。1215年5月,他占领金朝中都,获得了对金朝的战略进攻。随着金朝迁都汴京,河北陷入混战局面,当地汉人纷纷组建军队保护自己,出现了九大分裂势力。严勋一看也管不了,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把九大势力的首领封为公爵,历史上被称为“九公封建”,期待他们抵御蒙古军队。但这些势力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没有勇气与蒙军作战,完颜勋的愿望失败了。
[img]286845[/img]
蒙古军攻打金朝中都
按常理说,面对蒙古这个强大的敌人,金朝应该主动与南宋、西夏和好,共同御敌才是上策。然而,出于控制军权的目的,权臣术虎高琪等人强烈建议颜迅发兵南侵,说“北方南方损失补偿”。如果他们打不过蒙古,他们会打南宋和西夏,扩大土地,要求利益,弥补损失。迷茫的完颜勋竟然答应了,于是金朝陷入了与南宋、西夏的连年苦战。在攻宋战争中,金军处处遭遇顽强抵抗,进退两难;与西夏连续打了十几年,平均每年都有两场大战,消耗巨大。如此火拼,金朝国力耗尽,复亡已成为时间问题。
当然,金朝与南宋、西夏的战争,责任不全在于颜勋。首先,蒙古的分化煽动政策在三国之间制造利益冲突;其次,南宋也有“联蒙灭金”、最后,“靖康之变”的仇恨发挥了作用,“联蒙灭金”成为主流。@ 西夏是一条“变色龙”,谁强跟谁,而且蒙古打西夏时,金朝不加救援,这给了西夏背弃金朝的充分理由。
临终前,颜勋也知道自己犯了两面作战的大错,直呼“高琪误我了!”下令杀死术虎高琪。公元
1224年,完颜勋病逝,终年61岁。他也很幸运,没有成为亡国之君,而是把这个“黑锅”扔给了他的儿子金哀宗。
在内忧外患之际继位的完颜勋,面对外敌只想迁都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