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不敢在这里判断韩愈是好是坏。在《宋史》中,他和蔡京、黄潜善等人被命名为奸臣,批评他垄断权力,压制道学,点燃战争,导致人们不谈论生活。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审视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时,我们发现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大师,一个为宋朝背锅的穷人。
韩国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家庭。他的祖父韩琦是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重要大臣。他的父亲韩成也向宝宁军宣使,并娶了吴皇后的妹妹。韩家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皇室亲戚。年轻的韩国人,无论是天赋还是勇气,都不亚于祖先,更重要的是,他也隐藏着一颗温暖的心——保护宋朝,坚决抗击黄金!
绍熙五年(1194年),韩愈与赵汝愚合作,支持宁宗赵扩上位。这种支持让他进入了晋升的快车道。尤其是赵汝愚被免职后,韩愈担任宰相,右相由他的“小粉丝”京镗担任。毫不夸张地说,他有一段时间的权力。
然而,在高位持有重权并不一定是奸臣。作为主战派的中坚力量,韩愈周一心想着如何振兴宋朝,如何击败金人。在他的鼓励下,沉默已久的主战派又开始活跃起来,北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开禧元年(1205年),韩愈担任平章军事国事,成为实际最高军事领导人。为了动员思想,韩愈甚至搬出岳飞,要求皇帝封他为“鄂王”。对于投降派的秦桧来说,他要求削去王爵,把他的头衔改成“谬误丑陋”。这是什么意思?白话是“臭不要脸”。
[img]285285[/img]
这还没有结束。他还重新启用了大量以前沮丧的抗金派人士,如辛弃疾,他被任命为绍兴政府的安抚使。这一系列措施让人们看到了宋朝罕见的兴奋。就连宁宗也觉得北伐势在必得,但他大力支持韩愈。
当时的热烈气氛,估计只有辛弃疾的《西湖万顷》才能表达出来:
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
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
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金国的国内政治腐败和军事力量并不比以前好,而大宋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再加上君臣的一致性和坚定性,如果开禧北伐能按计划进行,也许大宋的历史真的会被改写。不幸的是,历史没有留下假想的机会。如果你粗心大意,你会彻底失去一切。
为了赢得人们的心,渴望快速出征的韩愈使用了大量被自己压制的官员,甚至解除了长期实施的“庆元党禁”。虽然人数增加了,但军心却被这些人分心了。表面上看,他们热情地支持北伐,但他们秘密地拆除了韩愈的台湾,思考如何扳倒他。
如果说这些不利因素只是小意思,那么作为西路军主教练,吴曦叛国投敌,无疑直接埋葬了韩愈的北伐计划!
[img]285286[/img]
前天刚介绍,吴曦本来是将军之后,爷爷吴杰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但吴曦却失去了民族气节,与金人勾搭。由于吴曦一动不动,金人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在东线作战。
另一方面,作为东线指挥官,邱毅成功地解释了什么是“懦夫包”,并在开幕式前哭着要求和平。最初强大的北伐,在这样一群恶棍的手中变成了一个泡沫。
房漏偏逢连夜雨。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因病去世。这时,北伐的热情已经基本被浇灭,只剩下韩愈一个人还在努力支撑。这时,宋廷派出了谈和的使臣,而对面的金人要求也很简单——赔钱割地拿头。
谁的头?自然是韩愈的。这就是所谓“函首议和”的由来。
1207年11月24日,韩愈被临安城南门主和派史弥远等人杀害,将头部作为求和筹码交给金人,并签署了屈辱的“嘉定合议”。
就这样,苟且偷生的宋廷又赚了好几年的闲暇时间,而韩愈被列入奸臣之列,成为“误国误民”的奸贼。
公平地说,作为主战派,他的一些措施确实非常极端和仇恨,但在抗敌保国方面,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值得肯定
历史上如何评价重用辛弃疾的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