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是“汉初三杰”之一,精于策划,为汉帝国立下了不朽之功。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与萧何出身县曹小吏相比,韩信一介布衣,张良的血统要高贵得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韩国为相,先后协助了五代韩王,是真正的韩国贵族。然而,在张亮为国效力、延续家族荣耀之前,韩国被秦国灭亡。身负家仇国仇的张良立志反秦,散尽家财,寻找大力士,计划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但不幸遭遇失败,被迫死亡。
秦末战争纷起,张良来到刘邦手下,成为刘邦最有力的心腹谋士。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联系更多的联盟与项羽打交道,采纳了李的建议,准备复立六国后裔为王,甚至铸造了印信。得知这个消息的张亮强烈反对,一口气向刘邦陈述了“八不”,指出刘邦既没有战争胜利,项羽死亡,也没有救济穷人使人民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实力,更不用说“刀枪仓储、南山”的政治环境,六国后裔的复立,也会使下属松懈,归老主人,造成人才流失。更危险的是,刘邦的实力很难控制六国。一旦他们屈服于西楚,无疑会增强项羽的实力。这一举动无异于把刀送给敌人。张良的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刘邦听后突然意识到,连连怒骂李食其“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
[img]282669[/img]
张亮原本是韩国贵族。为什么要阻止刘邦复立六国?事实上,早期的张良确实梦想着复兴韩国。父祖五世相韩,不出意外,这种荣耀可以在他身上延续。然而,秦朝统一的号角让他的梦想立刻变成了泡沫。他暗杀秦始皇,参加反秦起义,只是为了一雪之耻。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张良虽然与刘邦过着密切的生活,但仍以韩国老臣为己,在韩王成手下担任司徒。项羽杀韩王成后,张良相韩的梦想彻底破灭,他正式回到汉营,全心全意地协助刘邦。
秦末以来的战争,尤其是项羽的一种做法,让张亮对局势有了新的认识。秦帝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端的混乱局面。世界属于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无疑是解决战争的最佳途径。推翻秦朝后,项羽采取了“兴灭国,继绝室”的政策,旨在恢复旧的政治秩序。然而,这种裂土分封的方式并没有阻止诸侯争夺世界的野心,失去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的世界,但仍然有连续的军事灾难,士兵和人民遭受了战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管是谁,只要逆历史潮流而动,他的计划就会破产。
张亮是一位具有独特战略愿景的有识之士。他清楚地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一的新秩序取代了裂土分封的旧秩序。项羽的倒车是历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坚决反对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帮助刘邦重建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img]282670[/img]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刘邦在汉初也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方式来赢得人心,稳定统治,但帝国制度下的分封与先秦时期的封邦建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中央集权为基础,以县制为主,封国制并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过渡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各行各业的诸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削弱。张亮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选择了保护自己,最终撤退了。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复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