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东吴诸将在抵御曹魏三路大军南征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后起之秀。除了在江陵保卫战中取得巨大成就,震惊敌国的朱然,还有一个和他同姓的朱桓,他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也相当抢眼。
据《三国志•朱桓传记载,朱桓是孙权执政初期为孙权工作的将军,“孙权为将军,桓为幕府”。他前期的主要成就和东吴的很多将军一样,主要是在丹阳郡、鄱阳郡等地,主要是为了消灭和平当地的叛乱。“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桓督带领将军们,他们都应该平静下来。”。由于反复的努力,他后来接替了周泰,成为了一名助手。
在与魏军作战之前,朱桓可以说和东吴的大多数将军一样无名。他也是东吴典型的“隐形”将军。直到魏文帝亲自率领军队南征东吴,他才逐渐开始露面,并在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朱桓的成名之战与朱然的江陵保卫战有些相似:他们都以极少的兵力与曹魏名将率领的军队作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据《三国志•据朱桓传记载,当时曹丕命令三军齐头并进,其中一路进攻的魏军是由曹魏的头号将领和大司马曹仁率领的数万精英大师。在行军过程中,曹仁想先占领州上的有利地形,“仁欲以兵攻占州上”。为了迷惑吴军,掩盖真正的目标,他在路上释放了自己的口风,“伪先扬声”,说要全力攻击三十英里的羡溪,“东攻羡溪”,为吴军指引了一个假攻击点。
朱桓得知消息后,迅速派出帐下大部分士兵支援羡溪加强防御,“桓分兵将赴羡溪”。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分兵正好中了曹仁的声东击西策略。直到曹仁大军离得须口只有70英里,才醒悟过来。朱桓立即派探骑追赶到羡溪的部队,“桓遣使追赶羡溪兵”。派出的部队还没有回来,曹仁大军就已经被杀到了城下。
[img]281981[/img]
当时朱桓只能抓紧时间收紧账下的兵力进行对抗,但全部收紧后才发现只有5000多人,“时桓的兵力和所有的兵力都是5000人”。这就是朱桓与朱然江陵保卫战巧合的地方,以5000弱势兵力对抗数万强军。
那时候,在抚须城的诸将士们,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们都惊慌失措,“诸将业,各有所畏惧”。而朱桓的表现也不失勇谋大将的风采,他把属将召集起来给他们做战前动员。他简明透彻地解释了当前的形式:“两军对峙在于将军的手段,而不是士兵的数量。此外,曹仁的兵力远不如我的朱桓。”曹仁用兵行师,谁和桓邪?"我军客场作战,已经占据了各方面的机遇,魏军千里奔袭,此时已是人困马累,人马罢困。我和诸将共同占领高城,占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这百战百胜之势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曹丕亲自来,也无济于事,更不用说曹仁了,‘曹丕虽然来了,但还是不够担心,况仁等邪!’”
后来朱桓做了作战部署,命令全城的士兵外松内紧,以诱惑曹仁做出错误判断,“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导仁。”
曹仁看到自己的防守如此脆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曹仁命令儿子曹泰带领部门进攻自己的城市,并派出常雕带领诸葛虔、王双等将领乘坐油船袭击部曲士兵家属所在地中洲,而他只留下1万人驻扎在浙皋作为曹泰的后援。“仁自把1万人留在浙皋,回到泰等后拒”。
朱桓抓住曹仁分兵的最佳时机,打破了魏军。首先,他分配的部长攻击油船攻击常雕等人,并亲自率领部长抵抗曹泰。他用火攻击魏军的大营地,使其失败,“烧营而退”。在这场战争中,魏将军常雕被杀,王双被活捉,魏军士卒死亡。朱桓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而闻名,成为敌国著名的东吴将军。
[img]281982[/img]
然而,朱桓成名后的表现平平,没有太突出的记录,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缺陷和与苏州将军的不和谐造成的。但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抚摸虎须”,这是他一生中最有趣的事情。
据《三国志•《朱桓传》引用《吴书》。在孙权组织的一次宴会上,朱桓说他想在远行前抚摸孙权的胡子,“愿抚摸陛下的胡子”。听了这话,孙权满足了他的愿望,把他的身体伸出桌子。朱桓走上前抚摸孙权的胡子说:“大臣们今天真的抚摸着胡子。”然后他们笑了。这就是朱桓“抚摸虎须”的典故。
朱桓:他打败了曹魏的头号名将。他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