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吴国贤人季札
商朝末年,岐山周原有一位国君古公,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出生时有一种吉祥的形象。古公的父亲认为姬昌可以成就王业,所以他想把自己的国位传给季历,这样他就可以传给姬昌了。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心意,于是来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穿着蛮夷之服,表示自己不能继任国君。古公父去世后,季历让位于太伯,季历让位三次,但太伯没有接受。季历继承了国位,他死后又传给了姬昌,姬昌死后继位,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太伯在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死后传给弟弟仲雍。
吴国第十九任君主寿梦,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第三子余昧、第四子季札。历史重演,寿梦想让聪明的小儿子季札继承王位,季札辞让,说:“礼有旧制,怎么能为了父子的私情而废除祖先的礼制呢?”
[img]281590[/img]
季扎口中的礼仪制度是长子继承制度,规定王位和财产必须由长子继承。一开始,太伯和仲雍逃离了,这是基于长子的继承制度,国位应该由太伯继承。如果是这样,吉昌就没有机会继承国位,所以周朝就不会建立。
寿梦于是告诉长子诸樊:“我想传国于季札,别忘了寡人的话。”诸樊很有意识地说:“周太王(古公的父亲)知道西伯(姬昌)的圣贤,所以他从小就废了,王道昌兴。现在父王想传国于季札,儿臣愿意耕田隐居。”
寿梦不同意,说:“当初周德施和世界各地,现在我们在荆蛮的地方,怎么能成为天子之业呢?别忘了我说的话,一定要按顺序把王位传给季扎。诸樊允诺。
寿梦死后,诸樊以长子身份摄政。寿梦葬礼结束后,诸樊让位于季札,说:“先王临死前,曾经忧心忡忡,我看着他的表情,知道他想让你继承王位。先王又悲吟了三天,多次告诉我:‘我知道季札贤明,想废长立幼。“虽然我心里已经答应了先王,但是先王不忍心行使他的私计,所以他把国家托付给了我。我敢不从命吗?今天的国家,其实是你的,我愿意实现先王的遗愿。”
季札拒绝说:“长子继承王位,是宗庙社姬的制度,先王能改变吗?”
诸樊说:“如果这个制度可行,先王怎么会死?当初太王想传入季历,于是太伯和仲雍来到荆蛮,为吴筑城,周朝也建成了。你知道前人赞美他们。
季札坚持拒绝做国君,吴人坚持立季札为国君,于是季札逃到野外耕田,吴人这才放弃。
[img]281591[/img]
吴王诸樊在位十三年。将死,对弟弟余祭说:“一定要轮流做国君,把国位传给季札。”季札被封为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
作为吴国使者,季札周游列国,先去鲁国,观赏周朝礼乐。然后季札离开鲁国去齐国,见到了晏子。当时齐国内乱,季札劝说晏子将食邑和职权上交以保全生命,晏子免于栾高之难。季札离开齐国去了郑国,与贵族子产一见如故,季札预言子产将来会执政,并警告他要以礼治国。后来,季札离开郑国去卫国,遇到了卫国的医生,说卫国有很多绅士,不会有灾难。季札离开卫国去晋国后,经过戚邑时听到钟声,批评领主孙文子在国丧期间演奏音乐,灾难即将来临。听了这话,孙文子终身不再听音乐。到达晋国后,季札遇到了执政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预言晋国政权将落在韩、赵、魏三家。
季札初到中原,北行经徐国。徐君(徐国君)喜欢季札的剑,但不敢说。季札心里知道,还要出使大国,没有把剑给徐君。当季札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死了,于是季札来到徐君的坟墓前,解开剑系在树上。随从说:“徐君已死,为什么还要把剑给他?“一开始,我心里已经答应把剑给他,他怎么会死而违背我的愿望呢?””
吴王余祭在位17年,传给弟弟余莫。余莫在位仅四年就去世了,想传给弟弟季扎。季扎又推了一次,就逃走了。吴人商量说:“先王有命,王位兄弟相传,一定要传给季扎。季扎现在逃离王位,所以让余莫的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吴人立余莫的儿子为王。
[img]281592[/img]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当他的父亲和兄弟传到季札时,由于季札不接受他的国位,他的父亲诸樊首先成为了吴王,所以他应该自己继承王位。公子养死了学者,暗杀了吴王僚,所以他继承了王位,为吴王。
季札回国后,得知吴王僚被杀,于是说:“如果有人在寺庙和国家祭祀,人民有君主,那就是我的君主。我敢怪谁?我们只能哀悼死者,为生者服务,等待命运。这不是我造成的灾难。我应该服从新君主。这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原则。”
吴国自诸樊以下,王位兄弟相传而不是王子,这就是国家灾难的原因。但事实上,季札也有责任。王位兄弟传下来只是为了传给季札,但季札并不欣赏。他多次推王位,这让公子们感到困惑。如果季札继位,以他的智慧和智慧,一定会限制公子的光芒。当然,如果季札没有推王位,那么春秋时期就不会有吴王和王霸了。
吴国贤人季札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多次推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