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思良将,明末多事之秋,明朝涌现出熊廷璧、孙传庭、袁崇焕等多位英雄。崇祯皇帝很吝啬。他流传的御诗只有五首,但其中四首是同一个人——四川女将秦良玉。
这个人不让胡须眉,忠君爱国,保卫本土,抗击贼军。虽然他无法改变大局,但他的军事奇迹和忠君之情不如孙传庭和袁崇焕。南明称之为“忠侯”,更不用说女性封侯了。单看“忠诚”这个词,就能看出秦良玉的地位。
[img]280875[/img]
一、秦良玉出生时的情况
秦良玉,字贞素,重庆忠县人(当时是四川忠州)。《明史》称赞道:“为人饶胆智,善于骑射,通词翰,端正典雅。”
秦良玉的家族是四川秦氏族,可以追溯到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当时,秦始祖秦安司从湖北麻城迁往四川,驻扎在四川忠州。秦良玉是秦安司九世孙。随着秦在忠州的稳步发展,他终于成为了当地一个重要的家庭。
秦良玉出生的万历二年(1574),当时明朝已经晚了。虽然张居正改革政局依然稳定,但明朝多年的积弊腐蚀严重侵蚀了基础,和平只是一种错觉。朝廷权威下降,帝国内部不稳定,会激起野心分子的异心,地方土司离婚倾向严重。万历十八年(1590年),广州土司杨应龙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出现了崇拜混乱;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全面造反。
[img]280876[/img]
秦良玉的父亲秦葵,熟读儒家经典,见识长远,文化素养高,以儒家忠君爱国为标准。面对乱世,秦葵认为一定要教孩子们(秦良玉上有兄弟邦屏、邦翰、下有兄弟民屏)防身自卫、保家保土。虽然秦良玉是个女人,但她受到父亲的喜爱。她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学习女性训练、与兄弟们一起学习儒家文化、兵法古籍、刀枪棍棒,防止乱世中“徒为寇鱼”(《明史》)。
第二,第一次上阵
秦良玉成年后,嫁给了当时的四川石庙宣抚使马千乘。马千乘是东汉收复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两家可谓门当户对。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杨应龙正式造反,官军围剿杨应龙,播州北部四川布政司也被命令出兵。四川布政司即征兵各地土司出兵,马千乘遂率军3000出兵。
丈夫出征平叛,秦良玉没有安全留在后面。父亲的教育让她知道,忠于国家,为君主解忧,是为臣之道。秦良玉率领500名士兵“自由包粮”(《明史》),这是秦良玉第一次真正上阵。第一次上场,秦良玉没有留下眉毛。她与副将军周国柱和叛军在邓坎打交道,并成功地将叛军遏制在邓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叛军趁着官方宴会偷袭,秦良玉和妻子一起打败了他们,带领军队反击,把他们变成了胜利。秦良玉进一步追求胜利,深入敌境,先后突破贼军七个城寨,带领酉阳军队攻占播州重地桑木关,“南川路战功第一”。
播州平叛后,
“良玉不言功”(《明史》),说明她纯洁、谦虚、低调。《明史》评论道:“秦良玉是一个土舍妇人,提兵包粮,崎岖不平,有足够多的急公赴义。那些相互战斗、缩水、观望的人可以当之无愧!”
[img]280877[/img]
三、任职宣抚使,忠贞不二
广州平叛后,所有军队都回到了家乡。后来,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为部民提起诉讼,死于云阳狱”(明史)。秦良玉继承了丈夫的地位,成为了一名宣抚使。任职后,《明史》称赞他“控制严重,每一次军事命令,军队都很严肃。所有的白杆士兵都害怕距离”。其训练的“白标兵”已成为明末西南地区的精英,也是明末朝廷中为数不多的精英之一。
虽然丈夫被奸夫诬陷而死,但秦良玉政治立场坚定,对大明忠诚。泰昌时期,秦良玉与其兄弟邦平、邦翰参战辽东,邦平、邦翰死于王事。当时兵部尚书张鹤鸣说:“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秦良玉)、酉阳二土司功。
天启元年(1621),四川另一土司奢崇明造反。奢崇明以重礼杀夫之恨游说秦良玉,希望与她分离四川。秦良玉拒绝说话,把使者和礼物都扔了出去。使者出言不逊,惹得秦良玉怒不可遏,拔出剑把他砍成两段。秦良玉立即呼吁部曲加入官方军队,参与叛乱。
当时奢崇明已经占领了山城重庆,入渝之路崎岖不平,入渝要道二郎关至浮图关一路被盗军重兵守卫。叛军杜文焕多次成败,秦良玉主动绕过山,与明军前后进攻。杜文焕同意了。
当时,贼军只防前明军。没想到有人敢爬山绕道后面。结果,秦良玉率领的铁甲银枪和白马白标兵直接进入后面,贼们无法战胜军队。官方军队成功征服了二郎关至浮图关的整条路,并直接进入重庆。
四、抗清勤王
崇祯三年(1630年),永平四个城市被清军攻占。北京局势岌岌可危,崇祯皇帝下令天下勤王,但只有卢象生真正带领勤王,其余重臣只是起兵,徘徊不前。与这些读诗读书的重要大臣相比,乡下土司秦良玉不畏艰险,“出家经济”(《明史》)誓言勤王,千里迢迢从重庆进入北京。
[img]280878[/img]
虽然秦王军也迅速前往蓟门,但他们没有行动,也不敢积极抗击清朝。只有秦良玉劳动老师远行,领导弱者带领军队进攻。在友军的配合下,他一举征服了遵化和永平,解除了清军的威胁。后来,崇祯皇帝亲自封了秦良玉一品夫人,写了四首御诗,称赞秦良玉。
崇祯帝殉国后,清军野蛮南侵,明朝藩王拿起明朝大旗,继续以南明之旗抗清。远在西南的秦良玉已经73岁了。面对国家被打破、人民被屠杀、敌我势力完全不成比例的局面,她欣然接受了南明隆武帝的命令,任太子太保、忠侯、镇关,准备带领军队再次远征,秦王福建,继续扶明灭清。但郑芝龙叛变朝廷,秦良玉未能远行。
永历二年(1647年),南明昭宗皇帝朱由锤下令加封秦良玉王子太傅,任命四川招使,名义上统辖四川全境军马。不幸的是,几天后,秦良玉去世,南明在内讧中彻底灭亡。
与花木兰、穆桂英等文学作品塑造的女英雄相比,历史上真正存在的秦良玉今天并不出名,但她的一生也受到了无数名人的赞赏。崇祯皇帝为她写了四首御诗,即使是近代以来,他的爱国精神也受到了赞扬。革命党秋瑾先生说:“古今争传女头,谁说红颜不封侯?....我骄傲得这加生色,始信英雄曾经有过这个。冰心先生也崇拜秦良玉:“谁像秦良玉?一生的精神,都被用来放在安内熙熙攘外,压贼御侮上?她一生为国家奋斗,为民族牺牲。秦良玉的忠君爱国精神超越了古今。
秦良玉的实力是什么?明代花木兰、保家卫国被封为忠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