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蜀汉建兴七年后,诸葛亮再次北伐。他赢得了第一场战斗。首先,他打破了阴平和武都。然后,王平、姜维、关兴和张苞四将前后杀害魏将郭淮和孙礼。
这两个人弃马逃到山上,张苞拍马追,却掉进了山涧,跌破了头。
诸葛亮看到他受了重伤,立即命令有人送他回成都休养。几天后,张宝死亡的消息传来。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后哭了起来,直到他吐血晕倒,晕倒在地。之后,他病得很重,卧床不起,不得不撤军返回汉中。
[img]280434[/img]
他的态度让后人感到困惑。你知道,诸葛亮不是刘备随时随地都能哭的人。在《三国演义》中,他只为庞统、赵云、马苏三人的死而哭泣。
庞统、赵云和诸葛亮都有私人关系,也是蜀汉的有效顾问或将军。哭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马苏,诸葛亮哭的是他,哭的是他的眼睛,悲伤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
那诸葛亮为什么在张苞死后如此悲痛?
就友谊而言,张苞是张飞的儿子,张飞从一开始就不尊重诸葛亮,很难想象他的儿子会和诸葛亮成为忘年之交。
既然不是出于个人感情,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张苞对蜀汉很重要。诸葛亮不能接受他的死,所以他哭得比庞统和赵云的死更伤心。
那芽到底有多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img]280435[/img]
在演义中,张飞去世后,张宝成为张家族的支柱。他赢得了家族传记。他是蜀汉后期的勇敢战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和关羽的儿子关兴成为了一个不同姓氏的兄弟,被称为“小关张”,延续了上一代的兄弟关系。
张苞曾跟随刘备东征服吴,杀死吴将谢静、夏迅,活捉吴将崔禹。后来蜀军大败,张苞拼命保护刘备返回安全的白帝城。刘备死后,张苞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忠诚出众,战斗力出众。
张宝一离开祁山,就被诸葛亮任命为账前右卫和虎翼将军。他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后来,他积极接待先锋赵云,杀死魏将军薛则,并协助收缩姜伟。他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二出祁山时,张苞协助伏击魏将费耀,奉命袭击魏军营寨,起到一定作用。
三出祁山,就是张苞这次死了,他的表现也不错,把魏将追得满山跑,自己也不是被魏将打败,而是出了事故。
然而,尽管张苞战斗力很强,但他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诸葛亮哭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还有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
[img]280436[/img]
喜欢三国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一句话:“蜀中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意思是蜀汉能打好仗的老一辈将军因为各种原因去世,年轻将军还没长大,不堪用。姜维不得不安排将近80岁的老将廖化成为先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蜀汉的人才缺口有多严重。虽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自然知道几年后会出现人才短缺的问题。任何一个死亡都是蜀汉的巨大损失。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几次北伐中提拔年轻将领,期待他们将来成为蜀汉的栋梁。
在所有年轻将领中,张宝和关兴最有可能成为领导者。他们既有父母的荣耀,也有蜀汉的功勋家庭。他们的忠诚可以得到保证。他们也很有能力。他们不仅是第二代会啃老的人。
此外,张宝的姐妹是女王。他是刘禅的姐夫。当时,没有外戚不能干政。皇帝通常依靠母亲、妻子和其他外戚来控制朝廷。过河拆桥是未来的事。
也就是说,张宝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领导者,以他为核心建立蜀汉新的将军集团。他死后,蜀汉的军事力量现在和未来都被削弱了。诸葛亮怎么能不哭呢?他哭的是张宝和蜀汉。
[img]280437[/img]
虽然曹魏和东吴都有人才不足的问题,但他们并不像蜀汉那样缺乏人才。为什么?蜀汉成立前后有两场大败。
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蜀军损失了两三万元,刘备发动的夷陵战役,蜀军损失了自己4万元的队伍,以及新附的1万元野蛮人。
很难找到成千上万的军队。对于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来说,普通士兵死了,可以重新招募。然而,在襄樊战役和夷陵战役中,蜀汉不仅死于低级士兵,还死于大量需要时间培养的中高级将军。
他们应该在关羽和张飞去世后承担军事指挥的责任。当他们老了,他们应该把它交给已经长大的张宝和关兴一代,蜀汉的军事可以顺利过渡。
结果,在老、中、青三代将领中,老、中、弱、死,年轻一代代表张苞也死了。难怪诸葛亮当场吐血晕倒。
张苞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会难过? 张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