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用兵的方式是战争的两倍,敌人可以分开,少可以逃脱,不如可以逃脱。”。这意味着:当敌人弱,我强时,我们应该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当敌人和我的力量相似时,我们应该试图分散敌人的力量,消灭敌人;当敌人强,我弱时,我们应该避免与敌人作战。就像“巨鹿之战”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飞水之战”,确实存在,但却寥寥无几。可以说,自古以来,战争法则就是“以多胜少”和“以强凌弱”,很少有例外!
[img]280424[/img]
薛举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家族是历史上著名的河东薛氏。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迁至河东的豪强家族,通过后期发展,逐渐成为人才辈出的一流士族。唐朝名将薛万钧、薛万辙兄弟、后来唐朝名将薛仁贵、明朝阳武侯薛禄均来自河东薛氏。由于父亲薛汪在金城县(今兰州)担任校尉(隋代低级军官),薛举全家迁往金城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自然灾害粮食道歉,使饥民遍地,盗贼遍地。薛举率众起兵反隋,控制了金城县(下辖金城县、狄道县、金城县),并打开官仓救济灾荒,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随后,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立西秦政权,封长子薛仁果(另称薛仁高)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开始扩大领土。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在收集隋末民变起义军领袖唐碧的部队后,实力大增,号称拥兵二十万。此时,薛举已经占领了陇右(六盘山以西的甘肃地区)的广大地区,成为霸主的割据枭雄。
薛举起兵反隋后,甘肃武威人李轨也在武威聚众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李轨派兵占领张掖、敦煌、西平(即姗州、今西宁市)、几乎所有的河西县,如河州,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都占据了河西地区。与此同时,太原留守李渊也在太原起兵反隋,迅速占领长安,迅速控制了关中局势。此时,李渊控制的领土包括关中和河东(今山西),实力相对较强。那为什么薛举不先全力攻打实力较弱的河西李轨,而是要招惹实力较强的关中李渊呢?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在金城县当皇帝,长子薛仁果被封为王子。少子薛仁越是晋王,西秦政权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薛举父子手中。薛举称帝后,立即派长子薛仁果攻打天水县(今甘肃天水),派少子薛仁越攻打河池县(今陕西省凤县凤州镇)。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天水县和河池县都是长安周边的县。当时,李渊在太原起兵,没有占领长安。可以得出结论,薛举称帝后,就有了占领长安、控制关中的战略理念。这一结论后来被证实是在《新唐书》中记载的:
[img]280425[/img]
关中是陕西中部地区,以长安为主,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对外辐射范围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种植,是当时重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区,是割据枭雄成就霸权的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关中地区的中心长安是隋朝的开国之都,也是当时除东都洛阳以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当时,河南、河北、江淮地区的农民起义约束了隋朝的大部分军队,使隋军的主力军没有时间西顾关中,导致关中空虚。所以,薛举有了攻占长安、控制关中的战略思路。然而,薛举没想到的是,李渊从太原起兵仅用了五个月就占领了长安。当时薛举已经占领了天水县,正在派兵攻打扶风县(今陕西凤翔,离长安很近),难免会与李渊政权发生争执。
隋大业13年(617年)6月,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仅用了五个月,他就占领了长安。随后,关中县闻风而降,李渊迅速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此时薛举已占领天水县,其子薛仁果兵锋已到扶风县(治所在陕西凤翔,距长安非常近)。于是李渊派次子李世民去讨伐薛仁果,打败了薛仁果。此后,薛举割据政权和李渊割据政权开始正面军事战争。
如果薛举政权在这个时候坚持自我保护,它可能会喘一段时间,但李渊政权将利用这段时间巩固关中和河东的统治,并在时机成熟时消灭薛举。如果此时薛举阵营集中力量全力攻击刚刚占领长安,立足不稳的李渊,才是唯一的出路。公元618年5月,李渊政权将领张长逊率军攻打薛举政权将领宗罗琪(薛举政权主要将领被薛举册封为宜兴王)。薛菊接到消息后,立即带领全体军队前往救援。李渊再次派出次子李世民为元帅率军抵抗。两军对峙时,李世民病了,卧床不起。李世民部将刘文静和尹开山自力更生,疏忽大意。他们被薛举带领军队从背后袭击。唐军大败,李世民被迫带领残军返回长安。八月,薛举计划乘胜攻取长安,但出师未捷身先死,即将出兵时突然生病,不久就去世了。
[img]280426[/img]
李轨家族是凉州(此时指武威郡)当地名门豪族,在西北地区基础深厚,家庭十分富裕。本文作者查询了相关资料,认为李轨家族很可能是陇西李的姑臧系。此外,唐高祖李渊与李轨的信中称之为从弟(表弟),这进一步增强了这一观点的可能性。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只能说李轨家族很有可能是陇西李氏的姑臧系,不能肯定!陇西李氏姑臧系始祖李成(十六国西凉开国国君李耀曾孙)。李成四世孙李俊华后,陇西李氏姑臧系相关资料减少,无法查看李轨是否是陇西李氏姑臧系的后代。另一方面,薛举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父亲薛汪在金城县(今兰州)担任校尉(隋代低级军官),全家迁往金城。如果把薛举比作“强龙”,李轨就是“地头蛇”。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李轨在软实力上已经远远超过薛举。
隋大业13年(617年)4月,薛举率军击败隋将皇甫婉,占领了汉汉郡(即河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之后,薛举派兵攻占西平郡(今青海西宁)和浇河郡(今青海西北),实力更强。7月,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派遣部将常仲兴攻打李轨政权领土,结果被李轨部击败,全军覆没。之后,李轨乘胜派兵占领了薛举占领的西平县(即姗州、今西宁市)和毛罕县(即河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薛举别无选择。这本《新唐书》记载如下:
"薛举将派兵入侵,轨遣将败之昌松..几乎没有,拔张掖、炖黄、西平、司罕,都有河西。"
可见李轨的实力并不弱,弱也是相对的!
薛举是谁?他为什么要攻打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