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齐桓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近年来,除了以清朝为背景的热门电影和电视剧外,还有许多电影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说到那个时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诸侯分离和英雄,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国家将是齐国。齐国作为“公认”的第一强国,位于中原,财产丰富,人口充足。为什么它不能完成统一的伟大事业呢?
从综合实力来看,齐国的实力确实高于秦国,那么为什么偏居一角的秦国可以统一中原,而繁荣的齐国最终以被摧毁的悲惨结局告终呢。
[img]280247[/img]
俗话说“世界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分”,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周王室都在衰落,诸侯们互相讨伐,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历史的趋势是统一的,但即使是“礼崩乐坏”的局面,当时诸侯国人民的心目中仍然尊重君权的思想。
诸侯虽然自立为王,可以说是独立于周朝,但“君权神授”的思想却深深烙在他们的脑海里。
@ 即使摆脱了周朝的“枷锁”,诸侯国表面上还是要说忠君爱国。没有人愿意第一个站出来说要完成统一,推翻周朝。齐桓公在位期间,国力极强,被公认为诸侯之间的第一霸主,但统一这个词从未出现在齐桓公的计划中。
齐桓公只想成为人们尊敬的“霸主”,而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主人”。这就像武术影视作品中的高频词“武林盟主”。虽然它在控制世界武林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人们也想卖掉他的脸,但人们仍然需要自己处理别人的事情,比如土地或官爵的奖励。
一国之君没有这样的野心,这也是齐国未能取代秦国率先完成统一的原因之一。
[img]280248[/img]
“统一”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作为基础。齐国位于中原,土地适合耕种。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来说,齐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据说齐国的经济实力不应该太担心,所以只有一种军事实力。你可能不相信,但齐国的军事实力确实有限。
有些人可能会说《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来自齐国,但有两本兵书并不意味着军事实力强大,而是要通过表面仔细研究其本质。
战国后期,荀子第一次防守齐国。相对而言,作为一个局外人,荀子对齐国有着深刻的了解,荀子对齐国军队的评价是“战斗力低下”。包括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内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胆小于众斗,勇于持刺”,这也说明齐国士兵的个人战斗力还不错,但整体战斗的协调能力要差得多。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齐军对个人能力的盲目追求也导致了对整体作战能力的忽视。虽然个人能力很重要,但在战场上,它只会被敌人士兵包围。
特别是战国时期,一般以步兵为主的作战队伍。如果对手的整体实力不弱,齐军就很难做到。而且,根据史书记载,齐国的对外作战案例也是胜少负多。
至于上面提到的两种兵法,更重要的是弥补军队相对较差的战斗力。但即使“不战而屈人之兵”效果不错,既然打仗意味着流血,光靠这套说法怎么统一六国呢?
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诸侯之霸,但在领土扩张方面的成就相对较差。
齐桓公有能力成为五霸之首。为什么不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