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妃
清朝灭亡后,紫禁城前三殿、文华、武英殷被古物陈列用于展览。从承德宫调来展览的古物中,有一幅“香妃”的军装肖像。肖像下面注明了香妃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经历。
传说中的香妃
传说中的香妃是新疆叛酋霍集占的王妃,长得极其美丽,才华横溢,天生身上有奇香。中国人称她为香妃。
乾隆听说后,他指示将军赵辉利用征伐霍集占的机会将香妃带入宫中。不久,赵辉打败了霍集占,抢走了香妃,并迅速送到了城里。乾隆皇帝一看,名副其实:
“玉容不近,香气先到,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有一种奇香。”。
[img]279510[/img]
乾隆非常高兴,这让香妃吸引了西苑。并在宝月楼外按西域风格修建回营,在武英殿西部按土耳其风格修建浴德堂,供香妃玩耍。虽然她受到了这样的善待,但她忠于主人,泪流满面。她有一颗忠诚的心,从不改变。不吃旗食,不穿旗服,不学语言,经常从袖子里拿出匕首,对周围的人说:
“国家破家亡,死志已决。然而,永远不要背效软弱的女儿徒死,一定要死去报故主!”
宫女和太监吓得躲起来,不敢走近。乾隆知道香妃拒绝屈服,但他真的不愿意放弃她。因此,他答应分居两个地方,但乾隆经常来看望香妃。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慈宁宫皇后牛的耳朵里。太后担心儿子会被杀,并多次警告儿子不要再见到香妃了。但乾隆不仅不听,而且去的次数更多。太后别无选择,只能利用乾隆巡逻的机会,迅速宣布香妃,问她有什么兴趣?香妃听了眼泪说:“国家破灭了君主的死亡,愿意死。”
这是太后的怀抱,所以太后奖励了她一条皇家毛巾,把她吊死了。乾隆听到这个消息,忙着从其他地方赶回宫殿,看到香妃的尸体很僵硬,但香气不断,觉得她死后比生前更香,清新。乾隆忍不住哭了起来,捶胸顿足,悲伤,直到最后眼睛都哭了。
为了实现香妃的愿望,乾隆下令用软轿将香妃遗体带回新疆喀什埋葬,并拨款修建香妃墓。据说新疆喀什嘎尔东北郊的“香妃墓”就是这次修建的。
原来是容妃
根据清宫档案中关于荣妃的信息和古妃墓中发现的实物,专家们的最新研究充分证明,传说中的“香妃”实际上是指乾隆皇帝历史上最喜欢的妃子―容妃。
[img]279511[/img]
那容妃是怎么被传成“香妃”的呢?
“香妃”一词最初出现在清末一些不注名字的私人作品中。荣妃生前特别喜欢散发着奇香的沙枣树,为此,乾隆曾派人到新疆为荣妃移植到北京。因此,清末,一些文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容妃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是一个“香妃”。后来,一位维吾尔族老学者将汉语“香妃”翻译成维吾尔文“伊帕尔汗”。“结果,当地人把伊帕尔汗和当地的一座坟墓联系起来,并混合了一些具体的情节。经过多年的流传,关于“香妃”故事的动人传说逐渐形成。
然而,荣飞既没有被俘虏到清宫,也没有被皇后杀害,而是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她为维护统一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上真正的荣妃
1734年9月15日,荣飞出生于新疆南部的叶尔羌。他的祖先是伊斯兰教的领导人。他的父亲和扎麦是伊斯兰教部落的台吉(头衔)。他的家人是和卓(对伊斯兰教封建上层的尊称),故荣飞也被称为和卓。1755年,和卓的兄弟图尔被迫从叶尔羌搬到伊犁,因为他们不屈服于叛乱的领导人霍集占。
三年后,乾隆派清军到叶尔羌。李卓的五叔尹立即与表弟玛木特和侄子图尔都联系了周围的一些维吾尔族姓氏家族。兴兵与清军合作,迅速平息了霍集占试图分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叛乱。乾隆非常高兴,立即宣布尹、玛木特和图尔都进入北京。根据他们的成就,他们分别获得了辅国公、一流台吉等头衔。
[img]279512[/img]
第二年(1759年)正月十五,乾隆在奖励平息叛乱的英雄及其家人的宴会上,看中了图尔都的姐姐和卓氏,选入后宫。2月初四,她被封为贵人,并赠送了大量金银首饰、丝绸锦布和古董。和卓出生在维吾尔族的名门,不仅漂亮,而且善于骑马、写诗、编织,深受乾隆和太后的喜爱。
与卓氏入宫当年6月19日,恰逢福建巡抚吴世功献给是宫的18棵荔枝树全部结果。这本来是巧合,但太后皇帝和大臣们看到这棵生长在南方的荔枝树在北方结出新鲜水果,都认为这是卓氏带来的好运。尤其是皇太后,在众多妃嫔中,特别看她。并指示皇室总管,按照维吾尔族的习惯,供奉她的衣食穿戴。不久,皇太后又把她封为容妃。与此同时,冯和卓的哥哥图尔都是辅国公,乾隆还为图尔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宫女巴朗。
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时,亲自点名要兄弟姐妹陪伴。回京后不久,太后和皇帝双双降旨,晋升和卓为荣妃。从此,荣妃换上满族朝服,一切从清朝开始。
1788年4月19日,容妃在北京病逝,时年55岁。奉乾隆的旨意,赐容妃厚葬。
历史上容妃是什么样的?她的身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