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练子宁的故事。
忠臣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但如果皇帝不听忠臣的建议,他们也是“英雄无用的地方”。不能接受好建议的皇帝注定不会成为一件大事,甚至可能被夺走。建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什么朱迪明明篡位了,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这是他真正的好皇帝。在他手中,明朝发展得越来越强大,出现了“永乐繁荣时代”。这就像朝代变迁的时候。起初,前朝人民拒绝接受,但在后朝皇帝的仁慈和政治下,每个人都慢慢回来了。
[img]279389[/img]
为什么建文帝明明是朱元璋亲立的皇太孙,明朝名正言顺的皇帝,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很低?他拒绝接受忠臣的好建议。
例如,卓敬建议他把朱迪搬到南昌,这样即使朱迪将来有异心,也很容易控制。然而,建文帝最终没有采纳,卓敬最终被朱迪杀害。
另一个例子是,齐泰和徐慧祖建议将朱迪的三个儿子拘留为人质,这样即使朱迪有异心,他也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建文帝仍然没有听。相反,他听了黄子成的话,把朱迪的三个儿子都放回了北平,试图影响朱迪。
另一个例子是,建文帝听说耿炳文战败后,立即派李景龙代替耿炳文。这时,官员们发现李景龙没有真正的天赋,有通敌的嫌疑,所以他们建议建文帝处理李景龙,但建文帝仍然没有采纳。结果,李景龙和谷王打开了金川门,欢迎朱迪进入南京。
正是建文帝多次听不进劝诫,才一次又一次地给了朱迪机会,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而这些忠臣被朱迪逮捕后,几乎都没有好的结局。黄子澄和齐泰都被杀了九个家庭,卓敬被杀了三个家庭。只有徐慧祖是朱迪的姐夫,他才救了自己的命,但他也被解雇了。
所以这位曾经以死相劝,要建文帝处置李景隆的练子宁,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练子宁早年和金幼孜同学关系很好。当时练子宁说:“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无相负。”这句话后来实现了吗?
[img]279390[/img]
事实上,朱迪登基后,主要是招降建文老臣。除了黄子澄和齐泰必须死(朱迪当初声称自己是“奸臣”,要“清君侧”才能起兵,他必须解释处死两人),朱迪主要是招降方孝茹、卓敬、练子宁等人。
只有方孝茹和卓敬宁死不屈,才会有一个被杀十族,一个被杀三族。练子宁的朋友金幼孜选择和解缙、杨士奇一起回到朱迪身边。金幼孜回到朱迪身边后,确实被重用了。就像练子宁一开始说的,金幼孜真的成了永乐朝的好大臣。
那练子宁呢?
洪武十七年,练子宁乡试中举。之后,他通过了会议考试,在殿试中表现出色。他被朱元璋任命为榜首,因此他成为了一名官员,并被授予翰林。然而,练子宁很快被朱元璋提拔为副都御史,并担任工部侍郎。
建文帝登基后,练子宁改为吏部侍郎,深得重用。当他发现李景龙涉嫌通敌时,他会以死告诫对方。他觉得自己在吏部工作,有责任为朝廷排除奸臣。
当建文帝不接受他的建议时,舒子宁说:“陛下的坏人,这个小偷也是。部长执法,不能为朝廷除卖国奸,死有余罪。也就是说,陛下赦免了景龙,没有赦免部长!”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杀了李景龙,那么请杀了他,这才是真正的死亡建议。但建文帝仍然忽略了它。
朱迪登基后,他把练子宁绑在法庭上。练子宁当场骂朱迪是个混乱的小偷。朱迪勃然大怒,立即命令人们割断他的舌头。然后朱迪解释说,他在效仿周公辅成王。没想到,练子宁用手蘸着嘴里的血,然后在地上写道:“成王安!”
结果又惹怒了朱迪,朱迪下令“死”。所谓“受伤”,就是古代对肢体分裂的折磨。不仅如此,朱迪还下令杀死练氏族人。最后,练子宁家乡400多户人家被杀。只有孙子练珍被偷偷救出,才不会杀死练氏族人。
最后,正如练子宁所说,他自己成了建文朝的忠臣。弘光初年,练子宁被追为太保、都御史,并被称为“忠诚”。=
曾经以死相劝建文帝处置李景隆的练子宁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