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和李东阳为什么反目成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治六年(1493年)春,大学生李东阳担任朝廷考试考官。他的朋友杨一清对他说:“前年4月,我去陕西提督学校考察,发现有一个举子和你是我自己的家人,你的名字只差一个字。他叫李梦阳。李东阳幽默地说:“我出生在太阳东升的时候,父亲给我取名‘东阳’,而他叫‘梦阳’,出生时肯定没有赶上太阳。杨一清笑着说他嘴穷,然后告诉他:“这个人前年在乡试中拔得头筹,是个难得的人才,这次会试你要注意提拔。李东阳漫不经心地说:“我受皇帝之命,怎么会有不尽责的道理呢?虽然我不敢自称伯乐,但千里马永远不会从我的眼皮底下溜走!”
李梦阳长期以来一直被前任李东阳所吸引,经过考核,李东阳也欣赏他的才华和品行。从此,李梦阳投身于李东阳的门下,成为“茶陵诗派”的忠实追随者。
[img]277917[/img]
弘治十五年后,李梦阳的父亲去世了,请李东阳为父亲写碑文。李东阳写的碑文让人泪流满面,他对李梦阳的爱溢于言表。李梦阳更为拥有像他这样的老师而自豪。虽然不能排除政治依附的成分,但作为一名文人,李梦阳显然从茶陵诗派中受益匪浅。他与李东阳的文学主张特别相似,追求自然生动的笔法,认为“真诗在民间”。
在正德的第一年(1506年),李东阳庆祝了60岁生日。李梦阳写了一首诗来祝贺他的文章和书法造诣,但他没有提到李东阳引以为傲的诗。有些人认为李梦阳对茶陵诗派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李梦阳2月写的诗来看,他并没有完全否认李东阳的诗。
[img]277918[/img]
史料显示,李东阳与李梦阳的不和最早起源于“康海事件”。康海是弘治十五年的状元,也是茶陵诗派的后起之秀。母亲去世后,按照当时的惯例和时尚,她应该用大量的金钱和礼物邀请受人尊敬的内阁大臣写碑文。然而,他要求资历较浅的李梦阳代表他做这件事,但李梦阳同意了。这无疑侵犯了阁老们的权威,李东阳甚至想起了自己为李梦阳之父写碑文的情分,对学生的“逾越”行为感到心寒。
如果康海谦逊低调,双方的冲突可能不会加剧。谁知道呢,他事后把矛头对准了李东阳,批评他的诗歌水平不好。李东阳越来越不满,从此对李梦阳颇有偏见。这不能全怪李东阳没有衡量,毕竟,文阁注重资历,作为一个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老人,自然很难接受学生的“反对和歧视”,李梦阳情商低,没有及时与老师沟通。
洪治十八年来,李梦阳因冒犯皇室而入狱。明孝宗问阁臣如何处理,但没有人爱他。李东阳也保持着不置可否的暧昧态度。
[img]277919[/img]
至于这种恩怨,有人为李梦阳抱怨,认为李东阳控制文坛40多年,压制了李梦阳等人的话语权。他们不想被当权人使用,所以他们站起来反抗。然而,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公平的。虽然李东阳在内阁中排名第一,但他不能一手遮住天空。尤其是宦官刘瑾专权的时候,他总是处于危险之中,受到侮辱,没有心思压制年轻一代。李梦阳自觉怀才不遇,与李东阳互生嫌隙后“另立门户”,更难怪李东阳头上。
李东阳去世后,李梦阳的仇恨没有消失。他在《凌溪先生墓志铭》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胡说八道。他直言李东阳的文章老套媚俗,过去师生之间的友谊消失了。
李梦阳和李东阳有什么关系?为何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