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历史上真正的马苏之死。
马谡(190-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的弟弟
,蜀汉官员、将领三国时期。第一次以荆州为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府太守。司马光曾评论道: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军计好论。说明这位马家弟弟还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毕竟三国时期的读书教育并不普及。汉昭烈皇帝刘备也评论道:马苏言过其实,不能大用。那么,马谡死于街亭之败是死得其所还是另有冤屈呢?
[img]277872[/img]
首先,我们回到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征服南蛮,马谡随百官送行。诸葛亮回头问马苏:虽然我们已经计划这件事很多年了,但请今天再次提出一个好的计划。马谡答道:南中依靠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已久。即使我们今天打败它,他们明天也会反叛。目前,为了对付强盗,你正准备集中全国北伐。如果叛徒知道国家内部的空虚,他们会加速反叛。如果把他们全部杀光,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希望你能真心归服。诸葛亮接受了他的建议,七擒孟获最终取得了平蛮胜利。由此可见,马苏仁兄不仅可以纸上谈兵,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作战意见,甚至可以用现代的说法学习心理学。
回到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违反诸葛亮的作战指示,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所以这里我们将分析,诸葛亮一直严格治理军队,马苏跟随这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苏敢于违反诸葛亮的战斗指示,坚持自己的战斗命令,不要担心我们从零开始回顾街亭之战。
[img]277873[/img]
翻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难得出张合在街亭山脚下断水的结论。为什么马苏不依靠地理优势下山与张合作战?换句话说,为什么马苏失败了?
[img]277874[/img]
这应该从马苏到达街亭开始。当他来到街亭时,他看到了熟悉地形和兵法的马苏。他更善于利用地形。整个街亭都在平坦的地面上,通过街亭的道路只有南山脚下的一条小官道。马苏想了想:蜀军最大的优势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弩,这是一种远程作战武器,街亭的地形完全适合诸葛弩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只要营寨安置在南山,张和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魏军功山通过街亭,山路崎岖,大部队无法施展,蜀军可以利用诸葛弩射杀魏军。二、魏军不攻直接通过官道直接扑到街亭,马苏军全军与街亭守军前后进攻,魏军休也。
而马苏也忽略了一点:南山对敌人来说是易守难攻,对自己来说也是不容易下山的。南山的另一个地形特征是,通往马苏大营的是一条两边都有斜坡的山路。张合一来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些棘手的东西。马苏的水源被切断了,所以他把军队安排在山路两旁的斜坡上,静静地等待马苏军队因为水源被切断而主动出击。可以想象,在一条山路上,马苏的军队无法施展,只能被动挨打。没有不败之理。
[img]277875[/img]
街亭一败,整个蜀汉大军陷入被动,诸葛亮只能选择撤退。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马谡错误的作战指令宣布失败。
纵观马谡生平参与的战斗:一、平南蛮,不参与只是给出自己的见解,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成功实施。二、街亭之战,自己制定作战计划,但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而不是从敌人的角度分析张合应该如何攻击自己,导致街亭惨败。然而,马苏不能被砍掉。当时蜀汉偏居一角,无论人口、部队还是人才都排在最后,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培养。真正的问题是诸葛亮不能及时理解真相:当时,马苏更适合军事参谋,而不是军事主官,没有经历过战场洗礼的马苏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主官。而且刚从街亭之战失败,经过血泪洗礼的马谡更应该得到理解,从那以后马谡才真正意义上算是成才。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北伐的失败归咎于马苏。诸葛亮应该看到蜀中的真正问题:如何培养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对马苏感到更加遗憾。
马苏之死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死了还是另有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