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宋仁宗要求范仲淹改革,为什么又贬低他?

说到范仲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故事。

1043年,内外交困的宋仁宗考虑改革。他想起了范仲淹。

几天后,范仲淹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交给仁宗。在这个奏折中,范仲淹说出了一个道理:“历代之政有弊,弊而不救,祸必生。”

仁宗很高兴收到范仲淹的报告。经研究,除第七条军事建议外,其余九条补充规则陆续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当时人们称之为“新政”,后来被称为“庆历新政”。重点是干部制度改革,属于政治制度改革范畴,是一种非常棘手的烫山芋。

[img]277046[/img]

宋代有太多冗长的官员,历史闻名。当官的方式多种多样,科举考试当然是最正宗的。宋代科举名额出奇的多。就官员数量而言,唐代一次只有30或50人,元代只有60或70人,宋代一次录取400或500人,这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至少要参加科举考试是公平合理的。更多的问题来自于“门阴”制度。

“门阴”又称“恩阴”、“阴补”,俗话说“大树下乘凉”、“朝中有人好当官”,是历代常规。

此外,还有“纳粟”。政府扩大军备,疏浚河流,甚至救济救灾。富人出来交钱交粮,可以封一官半职,逐渐成为制度。

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自然冗长的官员太多,素质下降。时任教官的欧阳修发现,当地最高领导人王昌运老病重,连走路都走不动。他需要两个人的帮助才能工作。三年后,州政大坏。接替他的刘依已经70多岁了,耳聋眼花,连当朝宰相的名字都不知道。欧阳修给仁宗写了一份报告,说陛下想想。这样的干部能治好这个地方吗?

范仲淹讨厌这一点。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削弱“门荫”集团。因此,在《回答圣旨》中,第二条是限制干部子女世袭当官。同时,也打击了“门荫”的变种,即一些大太监利用大内威势,违反规定,私自占据了首都部分地区许多肥缺单位的领导地位,十多年不让位。

范仲淹、富碧和韩琦讨论了改革。第一步是将这些地区领导人的任期定为三年,不得私下要求连任;任期三年以上的,请皇帝下令罢免,选择另一名合格的官员。同时,范仲淹派出三名能干官员秘密走访各级官员,发现和提拔有才华的官员,处理贪官。

范仲淹辞去不合格干部时不礼貌。每次看到实际调查报告,他都会挥手抹去腐败官员的名字。富碧说:“勾他很容易,但你知道他全家都在哭吗?”范仲淹的回答成了历史名言:“一个家庭哭总比一个地区哭好!”

一旦真正重新分配利益,越来越少的人称范仲淹为圣人,这就是人性。结果,相当多的大官僚、地方官员和太监开始秘密串通,组织力量计划根除范仲淹。

一种方法是从经济问题开始。新政开始后不久,甘肃地方官滕子京和张亢就被弹劾贪污挪用机要费。这两个人一直受到范仲淹的重视,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机要费是皇帝批准给官员的一小笔机动钱,在使用上有模棱两可的余地。范仲淹看到了这一点,开始为他们辩护。在一段历史上,程成认为对滕和张处理得太轻,辞职了,仁宗再次贬低了滕和张。

[img]277047[/img]

然后是栽赃诬陷。夏松,两朝老臣,反对创新,因此被石介指责为大奸。老夏喜欢书法,擅长字体的研究,他身边的丫鬟也擅长这种方式。庆历四年后,他煽动丫鬟模仿石介的笔迹,伪造了石介给富比写的一封信,意思是要发动政变,把仁宗拉下来。夏把这封信交给仁宗,算是一个重大举报。仁宗看了这封信,不相信,但心里忍不住嘀咕。

特殊利益集团还有一个致命的阴招,就是告范仲淹等人暗中结党,搞非法组织。

副总理贾昌朝、夏松等大官僚秘密串通,指示劝诫官向皇帝投诉,说范仲淹拉帮派、营私、扰乱朝廷。他们推荐的大多数人都是他们自己的朋友。他们所有的党都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宣传;如果他们不是一个党,他们将被拒绝并死亡。

这一告诉触及了北宋最敏感的政治痛点。

9月,宋太祖以唐代牛李党争引起诸多后患为鉴。他曾下令说:严禁把考官称为导师,也不能自称门生。宋朝统治者最害怕的是将大臣结合成派系或朋友党,发展成为皇权的离心力量。他们应该充分利用相互约束的原则进行官僚人际关系。在太祖之后,太宗、真宗和仁宗在这方面都表示了决定性的态度。仁宗多次下诏指示朝官“戒朋党”。@ 其实这已经成为宋初以来的一条家法和底线。仁宗收到指控结党的小报告后,想听范仲淹的话。四年四月的一天,仁宗问各位大臣:“过去小人多为朋党,君子也结党吗?胸怀坦诚的范仲淹居然回答说:“物以类聚,自古以来,在朝廷里,正邪也有两党。陛下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出忠奸。如果结党做好事,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当然,仁宗并不同意这个回答。

没想到,37岁的欧阳修在朝廷朋友党争端猖獗,范仲淹逐渐失去仁宗信任的情况下,干脆写了一篇《朋友党论》政论,交给仁宗,并在朝廷官员中传阅。

欧阳修的文章不仅对派对问题有点忌讳,而且承认每个人都在结党。有小人以利益相交的“伪朋友”,有君子以“同道”形成的“真朋友”。欧阳修建议,皇帝应该区分君子党和恶棍党,“退出恶棍的伪朋友,用君子的真朋友”。

这相当于宣布,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朋友党派,但也在挑战仁宗的底线。从北宋皇帝深深的禁忌和担忧来看,如此自信地宣布成为一个朋友党,等于庆祝新政策的自杀。

果不其然,这篇文章一出来,特殊利益集团就弹冠相庆,政治形势急剧下滑。这篇文章已经成为庆历新政的决定性转折点。对宋仁宗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敏感和严重的政治问题。此外,反对朝廷内外改革的声音连成一片,仁宗下定决心将范仲淹赶出朝廷。

十一月,仁宗下诏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罢免范仲淹参与政治事务,任命他安抚陕西,范仲淹被迫离开京师。仁宗彻底动摇了朝廷的反改革势力,趁机猛攻范仲淹。同月,仁宗罢免富比枢密副使职务,贬至山东运州;罢免韩琦枢密副使职务,贬至江苏扬州;罢免积极支持改革的杜衍总理职务,贬至山东兖州,理由是杜衍“支持朋友党之风”;然后,找理由罢免杜衍的女婿和支持新政的大作家苏舜钦;欧阳修被降职到安徽省滁州市。

不久之后,新政策的大部分措施都停止了实施。幸运的是,包拯和其他人也试图说一些好话来抑制“门阴影”和其他措施,否认新政策的步骤被推迟了一点。庆历新政策仅一年多就失败了。20多年后,王安石改变了法律,庆历新政策的一些建设政策以新的面貌出现。

后来,王安石总结了庆历新政的得失,说仁宗性格有问题,耳朵太软,从善到恶。一开始,他确实信任范仲淹,但他对改革的阻力估计不够,当他遇到滔滔不绝的反对时,他就退缩了。第一只老鼠的两端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改革触及了皇帝的底线,它将不可避免地中途失败。

范仲淹无愧地做到了“先忧后乐”。然而,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这样的仁人志士总是笼罩着悲剧的色彩。


宋仁宗要求范仲淹改革,为什么又贬低他?宋仁宗让范仲淹进行改革,为什么又贬低了他?

,,,,,,,,

  • 石守信为何堕落?石守信的堕落与赵匡胤有关吗
  • 因“杯酒释兵权”事件而留名青史的北宋名将石守信,曾是后周禁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在抗击北汉和征伐南唐的众多战役中屡立功勋。...

  • 北宋大臣黄潜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黄潜善
  •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符三年(1100年)...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北宋宰相曾布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曾布有子孙后代吗
  •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中书舍人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 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是靖康之耻的导火线
  • 在宋徽宗赵霁的“朋友群”中,除了王福,还有一位著名的“浪子宰相”。“浪子宰相”虽然是人们给他起的绰号,但他真的是当代宰相,...

  • 北宋寇准背靴是什么典故?寇准有哪些方面作为
  •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他出生于官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