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历史上真正的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凯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高中榜眼,进入翰林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梃击案,孙承宗曾参与后续处理,表现良好。但他也卷入了党争,在主持同年的应天乡试时几乎被抓住,将把柄降级到北京。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妃子身份成为帝师。第二年,他晋升为少詹事,管理东宫事务。然而,今年不是太平年。清朝前后,金先后占领辽东许多地方,朝廷损害了大量军事人才。许多人认为,虽然不是武将,但精通军事的孙承宗应该尽快进入兵部。然而,明熙宗舍不得这位老师,愣是不同意的,反而在不久的将来将孙承宗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img]275747[/img]
只是前线紧急的消息又传回了朝廷。明喜宗即使再喜欢孙承宗,也不能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喜好之后。孙承宗被直接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负责兵部,尤其是辽东迫在眉睫的军事。
然后,为了决定是否应该在山海关外修复水平,并安排4万名士兵和马来西亚驻扎,孙成宗亲自前往辽东进行调查和安排。为了表示支持,明西宗给孙成宗加上了王子太保的称号,并奖励了蟒袍和财产。
这次调查已经成为孙承宗一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彻底调查了辽东的军事情况后,孙承宗邀请他留在辽东主管部队。他一上任,就对辽东军事、营房、材料、士兵、炮台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重新部署了驻军。布局合适,就业合适。在孙承宗主管部队期间,后金很少谨慎,几乎没有向南推进。
然而,在外敌恐惧的同时,朝廷内鬼但他准备搬家。魏忠贤等人鼓励明溪宗派东厂前线慰问军队。说是的。慰问,事实上,东厂正在探索军事形势。孙承宗也知道宦官的想法,但他只是按例招待使者,不让他深入了解军队。因此,虽然这阻止了宦官干涉军事事务,但孙承宗后来陷入了困境。
天启四年(1624年),孙承宗要求拨款24.2万元,主动收复失地,被反对者阻挠,随后未能出兵。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因拒绝魏忠贤的拉拢,被多人弹劾,最终不得不主动辞职。
明思宗即位后,孙承宗被政敌诽谤,未能立即回到朝廷。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冬天,清军赢得遵化,逼近北京,孙承宗才在危险中被命令驻扎在通州。今年,孙承宗67岁。
[img]275748[/img]
孙承宗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在前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凝聚作用。当时袁崇焕入狱,将军祖大寿也陷入了困境。如果孙承宗没有保护他的祖先,将军很可能会为了自我保护而抛弃他的军队。也是人们听说孙承宗又去了辽东,很多分散的士兵又聚集起来重新投入战斗。
崇祯三年(1630)至次年夏,孙承宗奔赴辽东与京师之间,筹兵将军,修工程,抚民心,尽力阻止清军南下。然而,崇祯四年(1631)年底,在清军的又一轮猛攻下,祖大寿投降,孙承宗在大凌河修建的军事工程也被摧毁。愤怒的朝廷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孙承宗,认为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城,导致了这一系列的失败。因此,在弹劾中,孙承宗不得不称病辞官,回到家乡高阳。
孙承宗被政敌拉下台,但清军势头依旧。崇祯十一年(1638年),辽东势不可挡的清军再次南移战线,逼近孙承宗所在的高阳。隆冬时节,清军已指高阳。
长期在家退休的孙承宗,这次站在了大明与清军对抗的前线。高阳不是重要的军事场所。没有多少驻军,孙承宗动员全市人民迎接敌人。高阳抵挡不住清军的城墙,孙承宗组织人们尽最大努力加强现有的防御工事
在国难当头的生死存亡之际,孙承宗并没有像魏忠贤那样只求保留自己的私利,也没有像祖大寿那样叛国投敌。他选择的是和家人、村民斗争到最后一刻。高阳城破,76岁的孙承宗被俘后上吊自杀。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子都死了,孙家的其他孩子也为守城而死。前后,孙家付出了100多条生命。
前劳难失,死义更烈,这是明思宗得知孙家殉国后对孙承宗的评论。在那个混乱的时期,孙承宗是一个罕见的人,他能真正关心世界,日夜为朝廷工作。不幸的是,大明很幸运有这样的人才,但他很难回来。不幸的是,孙承宗有这样的抱负,但生活在一个前途无量的明朝。
孙承宗:明末杰出的名将和爱国者,100多个家庭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