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一个鼎盛时期是文化、经济、军事等全面发展的时代。唐代的文化以诗歌为繁荣,这使得后代高度期待。其中,擅长七首绝诗的李白和王昌龄经常被后人背诵。然而,与李白不同,王昌龄本人的存在感似乎很弱。我们都知道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生活。
[img]275380[/img]
王昌龄是哪里人?
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在《旧唐书》中,他是京兆人。可能是他在《别李浦之京》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还有《霸上闲居》。在《新唐书》中,他来自江宁,在《唐才子传》中,他成为了太原人。他的混乱可能与他后来的结局有关,也可能与唐朝开始衰退有关。
他的作品主要是边塞诗,也会写闺房怨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最后不还。”这两首豪迈的诗,经常被后人引用,用来表达心中报效的决心。这就是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简约富有想象力,雄伟内敛,@ 他得了一个名字“七言圣手”。
王昌龄的家庭很穷。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以种田为生。然而,他只是喜欢文学创作,所以他努力学习,慢慢地开始在诗歌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公元720年,他23岁去了嵩山。他在那里学习了三年,这为他未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他收获了很多,所以他想寻求更大的发展。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那里,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首
望京师在白花垣上,黄河水流无尽。
穷秋荒野行人绝对,马首东来知是谁。
后来,她先后去了河东并州、泸州、河龙、玉门关。他来到边塞,于是他开始创作边塞诗。公元726年,王昌龄觉得该做生意了,于是来到京兆(长安,现在Xi安)。还不错。他是第二年的学者和学者。今年,他30岁,有一份秘书省学校书郎的工作。
他的才华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后来,他被提升为博学辞职,很快就成为了泗水县长。王昌龄王朝没有支持者,自然会被排除在外。如果他在皇室工作,如果他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一件小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后来,王昌龄被贬官,去了岭南。
现在大家都觉得岭南真的很好,地方产品丰富,经济还是发达的。在唐代,这个地方被京兆人视为荒野。皇帝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官员放在这里反思。王昌龄虽然后来去江宁上任,但还是没能回京兆。他的工作经历其实并没有给他的简历加分,反而让他认识了很多同时期的文人。
如:李白、王维、岑参等,他们在一起就会讨论如何更好地创作,@ 王昌龄在个人创作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据记载,王昌龄在龙标当官时认识李白。事实上,他也被贬到了那里。李白也很高兴。他立即写了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安慰他。
官场上有几个人一帆风顺。有时候升降真的取决于皇帝的快乐,或者换皇帝。想到老臣的好来,他们会向别人打招呼。王昌龄的仕途就是这样。在过去的20年里,他的官职就是这样。然而,有很多朋友。
[img]275381[/img]
公元755年,发生了一件影响唐朝命运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当时,世界真的很混乱。皇帝躲在四川,人民逃离战争。王昌龄此时也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也想逃跑。他有官职,龙标尉,唐朝还在,只是换了皇帝,他这样逃跑,不是违反法律。
王昌龄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世界是这样混乱的。谁有空闲时间照顾他,所以他真的跑了。他去了哪里?他最终被亳州刺史鲁丘晓杀害。为什么刺史要杀了他?历史界的结论是“嫉妒人才”。其中,应该有一个复杂的因素。当时,世界很混乱。他私下“逃跑”,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动机。
有人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应该和他的朋友李白有关。当时,李白在永王军,永王正在招募世界各地的圣人。他的路线很容易让人误解他会去永王。虽然他的官职不大,但他自己的名声是外在的,真的很难隐藏他的下落。
王昌龄就是这样被杀的。世界上的人自然会聚在一起攻击,刺史最终没有好的结局。然而,这件事有多尴尬?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为“嫉妒”而被杀。这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当时官场斗争的危险指数。然而,除了当时的仕途,这些文人还有多少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王昌龄一生创作了近200首诗,留下了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中,有52首告别诗,约占四分之一,74首占盛唐绝句的六分之一。
《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四卷。
【七言圣手】王昌龄,到底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