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上真正的戚继光。
戚继光出生于将门世家,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学到了很多行军打仗的知识。带兵打仗后,又不受书本知识的束缚,能因地制宜,积极寻求制胜良策。他不喜欢书生式的高谈阔论,注重实际有效的军事知识,所以《纪效新书》和《训练实纪》是他实际经验的总结。他也善于向同时代的人学习,比如向俞大猷学棍法,向唐顺之学枪法,训练士兵。这种注重实效、虚心学习的态度,使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过普通人,他带领的戚家军从未遭受过失败,胜利记录无与伦比。
[img]274743[/img]
明朝的基本武装力量是地方卫生中心,但到明朝中叶,地方卫生中心处于严重放松状态,根本无法承担实际战斗。针对这种情况,戚继光主张另行招募新军,并认为只能使用「乡下诚实的人」,切忌用「城市游滑者」。戚继光从嘉靖38年(1559年)到42年(1563年)三次深入浙江义乌,招募了1万多名农民和矿工。挑选士兵后,他们根据年龄、身体和其他条件编组,分别授予藤牌、狼体、长枪、叉、刀等武器。一方面进行单一训练,另一方面进行营阵训练,以发挥整体战斗力。通过建立新型军队,从根本上扭转了对日本作战的被动局面。
明朝成立之初,全国重点地区设有卫所,驻屯官兵都是世袭。一般每卫5600人,卫生指挥使指挥;每千户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每百户112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下辖二总旗、十小旗,每小旗10人。明初有329卫和65卫,以后不断变化,有493卫和359卫。到嘉靖时期,由于士兵数量众多,沿海地区平均每卫只有1797人,仅占原金额的32%左右,其中不少人虚占军籍。人员不足,军官扣除粮食工资,士兵纪律松懈,装备落后,无法抵抗日本侵略。
严格的军纪是胜利的保证。在平时的训练中,戚继光要求士兵熟练掌握金鼓、号炮、旗帜的命令,要求统一步调,万为一体。作战时,所有官兵必须集体前进,一人退却,一人斩首,全队退役,队长殉职,全队退役,全队斩首。@ 戚继光奖惩分明,如设定固定考试日期,将奖励武术精通者,对武术陌生人进行处罚。作战有功,被俘不屈,遵守军纪等。,都是有回报的;欺凌、谎言狂惑、偷瓜果、奸淫妇女等。,都是有罪的。戚继光采取这样的治军方针,造就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img]274744[/img]
戚继光分别赏罚,绝不徇私。据说戚继光曾让儿子戚印成为先锋,并在日本海盗的必要路段设伏。出发前,他明确解释说,只有输了,才能赢。敌人全部进入后,才允许反击。违规者依照军事法律予以处罚。埋伏后,日寇真的沿着预期的路线开了过来,戚印忍不住下令攻击,日寇大败而逃。班主回营后,戚印向父亲报告了战斗过程。戚继光听了大怒,以戚印不听军令,导致敌人逃跑一半,下令正法。诸将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违反了军令,但已经打败了日寇,可以将功抵罪。但戚继光不为所动,终于斩了儿子。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日时,主要依靠步兵和水师。步兵依次为队、旗、局、司、部、营,每队12人,每营2699人。团队是基本单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武器,在战斗中集体合作「鸳鸯阵」对付敌人。除步兵外,还有水师,戚继光为协同作战,将不同的船支配成一哨,二哨为一营,共设四营。北调蓟州后,戚继光将与大规模蒙古骑兵打交道「鸳鸯阵」经过发展,建立了车、骑、步相互配合的联合兵种。车兵抵抗敌人的冲击,步兵以车为掩护攻击敌人,而骑兵则包抄突袭。当时各兵种协同作战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军事思想。
[img]274745[/img]
戚继光在与日本海盗作战时,经常采用以众击寡、速战速决的战术,这与沿海地形和日本海盗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东部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日本海盗随时都会登陆,登陆后往往占据地形危险之处,向前推进时往往会分散小股。要争取主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军队,以绝对优势迅速消灭敌人。史称戚继光「临事则飙发电举」,他经常以惊人的行军速度,像风雨一样,及时赶到几十百英里外,用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防御重点,迅速瓦解和歼灭敌人。接着赶到援敌必经之地埋伏,等待援敌经过,出其不意地将其歼灭。
戚继光是如何抗击日本海盗的?他的军事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