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汉景帝饿死周亚夫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西汉成立后,涌现出许多名将,他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在朝廷上积极献策,共同推动了强大的西汉王朝。
汉景帝是西汉著名的皇帝。
[img]274666[/img]
文景之治可以说是西汉的辉煌时期,是汉初汉文帝、汉景帝共同创造的繁荣时期,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为重要任务。
他在位期间,爆发了七王之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名将周亚夫应运而生。
周亚夫军事才华出众,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叛军,拯救汉朝江山。
就连清朝的曾国藩也曾称赞过这个人:
周亚夫刚正之气,开启了后世言气节的人之风。看着他的细柳劳军,天子改容,令人敬畏。后将军,不救梁王之急,不等工信,不肯匈奴王六人,都坚持正义,没有顾虑,没有屈服。
[img]274667[/img]
但就是这样一代名将,他最后的结局却极其惨淡。
晚年被汉景帝冤枉后下狱,闭食自尽。
为什么汉景帝死前要除掉名将周亚夫?
周亚夫出生于沛郡沛县,高祖八年(前199年)。
就这样,周亚夫成年后不久就继承了父亲的头衔,并被封为江侯。
汉文帝二十二年(前158年),匈奴入侵汉国。汉文帝部署了许多士兵和马匹来迎接敌人,包括当时担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
[img]274668[/img]
他为平定七国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周亚夫被封为太尉,五年后又官拜丞相。
权力过大
1、后来,周亚夫的权力越来越大。汉景帝的圣旨必须得到总理周亚夫的同意。如果周亚夫不同意,圣旨就无法生效。
在《史记》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丞相亚夫说:「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为什么责人臣不守节?」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列侯是乃悉封[唯]徐卢等。亚夫因谢病。
[img]274669[/img]
匈奴将军只允许卢等五个人回到汉朝,汉景帝龙颜大悦决定封这五个人为侯。
周亚夫再次提出反对:虽然这些人回到了汉朝,但他们是匈奴的叛徒。如果他们被封为侯,他们不是在鼓励反叛自己的国家吗?
汉景帝非常生气,直接说:丞相的话迂腐而不可用!
由此可见,周亚夫的威信已经过于强硬。
即使他不同意皇帝的建议,他也应该注意方法和策略,但周亚夫没有拒绝的余地,甚至用高祖皇帝的话把汉景皇帝带回来。
@ 还有景帝废栗太子,周亚夫死顶,就是不同意。
[img]274670[/img]
也许周亚夫坚持正义是对的,但这样坚持下去,必然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甚至严重的一步,在皇帝眼里,这是大权旁落的表现。
每个人都想自己说了算,哪个皇帝能容忍这样的事情?
结怨太多
中元三年,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王信(王皇后兄弟)为侯,但汉景帝不同意。在窦太后的压力下,他提议与周亚夫讨论,以应对窦太后。
周亚夫敢于直言不讳,肯定反对汉景帝想把周亚夫搬出去,这样窦太后的怨恨就可以转移到周亚夫身上。
果然,不出所料,周亚夫以汉高祖和诸大臣的血定下了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王反对这件事的理由。
窦太后听到周亚夫对王信封侯的意见后,立即生气,认为周亚夫非常可恨,周亚夫冒犯了窦太后,也冒犯了王信和王皇后。
晚年,周亚夫的儿子周阳开始为父亲的葬礼做准备,他买了国家不允许私人交易的盾甲,准备葬礼时使用。
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对佣工的苛刻,被佣工举报私自购买盾甲,意图谋反。
起初,当廷尉逮捕周亚夫时,周亚夫会自杀,周夫人劝阻他,认为事情最终会大白,然后去了廷尉。
[img]274671[/img]
官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道:「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令:「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买的器,是葬器,什么是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官侵之急。
廷尉问:你想造反吗?
周亚夫说:我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造反呢?
狱吏说: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去地下造反!
监狱官员的强迫越来越严重。
受不了这样的屈辱,周亚夫绝食五天,终于吐血,死在狱中。
在这个过程中,汉景帝不理周亚夫,可以说是让他饿死了。
周亚夫的死可以说是皇帝心术的必然结果。他身居高位,却不知道如何克制。他太直了,必然会引起皇帝和朝臣的不满和怀疑。
有多少皇帝愿意有这样的臣子?
那样的话,只能给他一个死亡。
汉景帝刘启逼死周亚夫,不仅给了自己一口恶气,也为儿子未来的执政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司马迁在《江侯周勃世家》中评论周亚夫:
亚夫之用兵,持威严,执坚刀刃,执坚刀锋,执坚刀锋!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贫穷!
司马迁将周亚夫的悲剧归咎于军队能够保持威严和毅力。不幸的是,他自满,不谦虚地学习。他能遵守节操,但不知道如何恭顺皇帝。最后,他结束了。
[img]274672[/img]
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是一位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但他自己的过度直截了当地给自己带来了杀人之祸。
有时候坚持正义,但有时候也代表固执己见。如果周亚夫能多听别人的意见,他可能不会落到这一点。
为什么汉景帝会饿死周亚夫? 难怪自己会导致杀人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