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皇帝现在在哪里,长江在门槛外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一起走进了解慈圣皇太后的故事。
孩子的教育是人们古往今来比较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古代帝王之家。儿子的教育甚至被认为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关键。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为教育后代创作了《皇明祖训》,制定了一系列太子教育制度。朱义钧到达明神宗时,即位时年方十岁。张居正是穆宗临终前的辅政大臣,其教育问题后来主要由张居正负责。然而,由于神宗皇帝年轻,他在宫中的日常生活、言行照顾和教育已经成为慈圣皇后的任务。
李氏是神宗皇帝的生母,来自北方直隶县。龙庆元年(1567)被封为贵妃,神宗即位后被封为慈圣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为了教育小皇帝,首辅张居正要求慈圣皇太后迁徙到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监督神宗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正常言行。
慈圣皇太后对神宗的教育极其严格。有时候神宗不读书,慈圣皇太后命人叫他跪下。听完讲师讲课后,神宗皇帝必须到慈圣皇太后处重复讲话,以防遗忘。如果是上朝之日,慈圣皇太后早在五更时就提前来到神宗居所,大声喊道:“皇帝该起床了,要上朝了。“然后让左右太监架起神宗坐下,取水梳洗,然后牵着他的手登上皇家战车,去朝会。因此,神宗皇帝为慈圣皇太后服务,极其恭谨,以免因出错而受到惩罚。
[img]274311[/img]
有一次,神宗皇帝在西苑宴饮,乘着酒劲,让两个宫女表演新的曲调,宫女拒绝唱歌。神宗皇帝非常生气,提起剑追着他们,喊着要杀了他们。左右太监赶紧劝说,最后用发代头,割了宫女几缕头发才算完事。第二天,慈圣皇太后得知此事后大怒。她穿着简单的青布袍,卸下了所有的冠带首饰。立即传唤首辅张居正,告诉他神宗皇帝的过错,并要求他为神宗起草自己的皇家信件,传到朝野。然后他召集神宗皇帝跪下,数他的错误,对他说:“朱家只有你能当皇帝吗?“当年宫中传闻太后要模仿汉朝大臣霍光,废除神宗皇帝,立鹿王为皇帝。神宗皇帝非常害怕,跪在慈圣皇太后面前请罪,痛哭流涕,连连答应以后再也不敢了,这才结束。
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皇帝结婚,慈圣皇后返回慈宁宫。搬走前,她对张居正说:“我迟早不能监督皇帝了。先生受先帝委托,一定要朝夕教皇帝,不辜负先帝委托的友谊。”可见,即使神宗皇帝长大了,慈圣皇后仍然非常关心他的教育。
综上所述,慈圣皇太后对神宗的教育极其严格,特别注重勤政德行的培养。然而,亲政后的神宗皇帝,尤其是张居正去世后,继承了祖先的遗产,偏离了她的教育,对繁琐的政务不感兴趣。
神宗当政时,甚至有30年不上朝的记录。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是大臣上奏疏也留中不发。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宠爱太监,渴望钱。不断派太监、锦衣卫到全国各地征收商税,挖掘矿产。这些矿业监督管理人员和税使都是贪污无行的人,贪污受贿,贪污违法,迫害当地官员和人民,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统治秩序。而对朝廷大臣则极为鄙视,言官上疏的建议被视为“卖直”,总是施以廷杖。后来,郑贵妃被宠坏了,王子被推迟了,导致了朝廷上的门户意见,完全开始了派系党争,延迟到了明朝的死亡。这一切最终掏空了明朝的潜力,导致了后来的灭亡。
[img]274312[/img]
为什么慈圣皇太后的严格家教对明神宗没有影响,反而适得其反?主要原因归结于明神宗自身的性格。一直认为人的性格在懂事之后就固定了,很难通过辅导或其他外部教育彻底改变。明神宗是一个自尊心强、自以为是的人。他越是控制自己,就越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对慈圣皇太后的要求,神宗皇帝主要是出于对长辈的恐惧和对失去王位的担忧,这是勉强遵守的。对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威势的恐惧,根源在于慈圣皇太后。穆宗去世时,指定张居正等待协助和教育神宗,但慈圣皇太后监督执行此事。慈圣皇太后也不时召来张居正询问神宗的教育情况,不止一次对神宗进行严厉教诲。可以说,在神宗看来,张居是慈圣皇后的代言人。至于冯保,就是这样。从追逐宫女可以看出,神宗对这些美德和礼仪的要求不是主动学习,而是纯粹出于外部压力。慈圣皇太后的教育对他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这些要求一旦成年并亲政,就会被他抛在一边。更严重的是,他也产生了叛逆心理。他不敢对母亲动手,但冯保、张居正却不一样。他们只是臣子,掌权以来在朝廷树敌太多。张居正去世后,神宗皇帝因势利导,引导朝臣疯狂打击张居正、冯保。剥夺其所有封礼、官职,查抄其家。在某种程度上,冯保和张居被打倒了慈圣皇太后在他心理上的一部分阴影。至于后来的惰政和乱政,可以说是神宗皇帝叛逆心理的进一步表达。童年接受的教育不但没有改变他的德行,反而引导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清朝康熙皇帝也年轻登基,这是另一个场景。这就是性格不同的原因。
在明朝,皇帝亲政后,太后通常很少干预政治事务。神宗亲政后,慈圣皇太后严厉的家教将不再继续。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朝廷政事。慈圣皇太后是一个非常遵守规定的人。从神宗登基开始,就很少干预朝廷政事,专注于教育神宗。自神宗亲政以来,神宗所做的一切都是朝廷政事的一部分,慈圣皇太后也不会干涉。就像英宗皇帝亲政后让太监王震专权乱政一样,孙太后当时也没有行动。宪宗一朝,汪直、僧继晓、郑贵妃等使朝廷乌烟瘴气,钱太后、周太后都没有做任何努力让朝廷恢复秩序。神宗皇帝也知道这一点,他敢于在亲政后无所顾忌。
[img]274313[/img]
与普通人不同,皇帝的生活环境总是围绕着一大批追求权力的宦官。朱元璋曾经说过,宦官身体不完整,对权力有着非凡的渴望。而且这些人总是和皇帝住在一起,皇帝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把他们当成自己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而且宦官很少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宦官总是考虑如何取悦皇帝,从中获得权力或财富。后来神宗皇帝到各地派太监监督开采,征收商税,就是被太监蛊惑。比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神宗皇帝派宦官到五台山祈祷。途中,太监得知紫荆关外广昌、灵邑有大量银矿,回来后告诉皇帝。神宗立即召集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讨论开采事宜。虽然后来遭到了大臣的反对,生命堵塞了现有的矿洞,但却引起了神宗皇帝的贪婪。这也成为神宗派遣矿业监督的开始。
图/张居正故居
虽然明朝为太子和皇帝的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太后和皇后也有很多聪明人,但整个朝代的帝王导师并不令人满意。即使是朱元璋如此严厉的皇帝,他的儿子如秦王所犯下的恶行,也可以用无数的竹子来形容。在终明朝,能勤政、清明、为天下苍生考虑的皇帝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慈圣皇太后对明神宗教的失败并非唯一的案例。
为什么慈圣皇太后没有把明神宗培养成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