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认识颜回,
孔子生前,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育学生。他曾经从这四个方面讨论过自己的学生,并列出了各个科目中更突出的人。在评论中,孔子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排在德行第一科的是颜回。颜回性格高尚,学识渊博,是孔子最骄傲的学生。因此,在众多孔子弟子中,后儒将颜回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像尊称孔子为“至圣”一样,尊颜回为“复圣”。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他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比孔子小30岁。颜回的父亲颜路也和孔子一起学习。颜回家境贫寒。孔子曾经说过颜回“一顿饭,一勺饮料,在一条破旧的小巷里,人们无法忍受,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幸福”,这意味着别人无法忍受的贫穷和悲伤,但颜回可以不改变自己的幸福。然而,在《庄子让王》一章中,孔子问颜为什么回家穷居卑。他为什么不出官的时候,颜回答说:“郭外之田50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10亩,足以做丝麻...“如果这种说法可靠,颜回可能来自有一定家产的自耕农。
[img]273763[/img]
颜回一生都没有出仕,一直跟着孔子学习和生活。颜回直到去世才离开孔子。在弟子中,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
孔子年轻时很好学,颜回也是如此。颜回才华横溢,学习勤奋。当他第一次成为孔子的弟子时,孔子给他讲课。他不仅不谈论反对意见,而且没有问题,就像一个愚蠢的人。但后来孔子发现他不仅能完全理解,还能发挥作用。孔子称赞他“不傻”,甚至能言善辩,称之为“言语”的子贡也自叹弗如,子贡说自己“闻一知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
虽然颜回很聪明,但他并没有忘记努力学习。在《论语》中,《雍也》和《先进》都记载了孔子称赞颜回的好学。《子罕》记得孔子称赞他说:“我看到了它的进步,但我没有看到它的停止。”颜回白天黑夜学习诗歌和礼物。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和颜回相比。
他被列为四科之首,是因为他有着非常突出的仁德修养。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谈,闻义不能迁徙,不善不能改变,是我的忧虑。其忧乐所系,不是富贵利达,而是道德学。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也在其中。不义而富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孔子的忧乐观,颜回深刻理解,切实实施。颜回住在“人不堪其忧”的陋巷里,不改其乐,这种精神境界深受孔子的赞赏。
颜回尊师重道是其德行中最突出的一点。孔子曾说:“回也视犹父也。后人还评论道:“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父也。也就是说,颜回很尊重孔子,就像儿子孝敬父亲一样。颜回不仅尊重老师,还影响了孔门的其他弟子,孔子说:“自我有回,门人益亲。颜回听从孔子的话,崇信至极,以至于达到了“夫子一步一步,夫子一步一步”的地步。据说鲁国私学之风兴起后,鲁人少正毛也讲课,和孔子争弟子。当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只有颜渊不去”,颜回对孔子的信任达到了迷信和盲从的程度。
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颜回也相信并练习孔子的学习。孔子说他“不迁怒,不二过”,“他的心三月不违仁”。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坚持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君主要“为政以德”,君臣关系要通过道德调整。颜回就是这样。他主张用道德来协调君臣关系,教育人民。他说:“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教人民,德施四蛮”。他认为,只要道德治理,社会就会和平,君臣就能得到自己的位置,和谐相处,使“行动中道,从容得礼”。各国诸侯也“从义尚风”,使“壮者趋于勤奋,老人帮助他们”,从而获得世界永恒的和平。
[img]273764[/img]
颜回虽然没有离开孔子,但他也打算独立活动。《说园·敬慎》说“颜回将西游”,《孔子家语·贤君》也记得“颜渊将西游于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后来儒家各派都有“颜氏之儒”,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当与之有关。然而,颜回在孔子出生前就去世了,当时他只有41岁。颜回也可以独立接受学徒教学,“颜氏之儒”也可能是在颜回思想的影响下,逐渐从儒家学派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学派。
然而,在儒家八派中,虽然孔子在其他派对上的思想选择不同,但“颜氏儒家”的特点应该是遵守师道。也许正是这样,这一学校的思想理论淹没在后人对孔子学习的广泛宣传中,后来的影响并不大。
为什么颜回可以被后人称为[复圣]?颜氏之儒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