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功臣汤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唐和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军功,但他从不向朱元璋伸手要官,朱元璋封他什么,他接受什么,没有半句冤言。
有一次唐和从四川回来,别人封公爵,他却只封侯爵。事后,唐和把不满埋在心里。当他遇到朱元璋时,他强颜欢笑,取悦朱元璋。
唐和是朱元璋的老乡,比朱元璋大两年。他们只隔着一条街。他们很年轻,知道自己的根。当村民们看到村民们时,他们流下了眼泪。朱元璋参加郭子兴义军的时候,全靠唐和的帮助。唐和没有写介绍信。朱元璋很可能一辈子都是庙里的和尚,一辈子都在读经。
[img]273398[/img]
朱元璋的位置越上升,与汤和的距离就越远。起初,汤和遇到了朱元璋,与他的兄弟相称。后来,他被称为陛下。礼仪越来越多,这让汤和喘不过气来。
当唐和的儿女英国公傅友德被朱元璋找借口杀害时,唐和对朱元璋完全失望,毫不犹豫地交出兵权,告老归乡。
汤和只能为了自己的老命,为了家庭的安宁。
唐和的女儿曾经是朱元璋的儿媳妇,被朱元璋杀害。唐和只能把痛苦埋在心里,不敢说半句怨言。
每次朝会,汤和都把会议精神记在心里,回家从来不说。
想想看。普通人能忍受汤和多年吗?可以说几乎不可能。谁没脾气?有时他不得不发脾气。汤和能忍受普通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是他全身免灾的主要原因。
对唐和来说,在朱元璋面前,不需要个性,不能争论,朱说什么,汤做什么,按照规则做事,但陛下的命运是从。
[img]273399[/img]
唐和晚年中风,说不出话来。朱元璋不放心。他派人把汤和接到宫殿,亲自检查,看到汤和真正的中风,这消除了戒心,放汤回家养老。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唐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为东瓯王,头衔襄武,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三年后,朱元璋也挂了。
汤和功德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功臣,其漫长的一生,可以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来总结。
驿外断桥,孤独无主。已是黄昏时分独自忧心忡忡,更是风雨交加。
无意争春,一群人羡慕。零落成泥,碾成尘,只有香如故。
唐和的故事告诉世界:生活要圆润通达,善待他人,不要尖锐。成功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有意识地成为名利场的观众,保持生活中的每一种宁静。
唐河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它建于明初。1973年,经过抢救考古,唐河墓再次出现。2006年10月,唐河墓改造,成为蚌埠市龙湖公园,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明开国功臣汤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低调做人,福泽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