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战争结束后,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马梗北上攻打赵国旧都晋阳,王米东攻打赵国要塞武安只逼邯郸,准备一举灭亡赵国。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令坐镇武安的左更王米代替王陵为将,增兵继续猛攻邯郸。
赵国平原君派人向诸侯求助,尤其是同为三晋兄弟的魏国。
魏安厘王很清楚,赵国和魏国唇亡齿寒,赵国必救,于是派老将晋鄙[bǐ]统兵十万,前往魏赵边境殷城驻扎。
晋鄙屯兵在殷城,在漳水以南,只要渡过漳水,一天内就能到达邯郸。但晋鄙听从魏安厘王的意愿,在殷城屯兵,并不急于出战。
晋轻在殷城,坐山观虎斗,其实也很危险。邯郸一旦真的破了,魏国的救援计划就会彻底失败。晋轻等待的其实是秦军最大伤亡的时候。
平原君多次派人到殷城,要求晋鄙出兵。晋鄙拒绝立即出兵,理由是魏安厘王没有下诏进兵。为什么晋鄙不出兵?他不想救赵吗?不。
[img]273338[/img]
其实这里涉及到救邯郸的时机问题,那么什么时候是救邯郸的最佳时机呢?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围魏救赵”的案例。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人救邯郸。孙膑选择什么时候?
也许读者很快就会反应,“围魏救赵”的最佳时机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赵邯郸没有被攻占。
二、魏军处于最弱的时期。
读者有这样的判断是正常的,读者简单善良,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假如满足了第一点,赵国邯郸没有被占领,那么永远也达不到第二点,魏军处于最弱的时期。
魏军什么时候处于最弱的时期?
答案很简单,当邯郸城破裂时,魏军的伤亡达到了相对较大的价值,当激烈的巷战结束时,魏军的伤亡真的最大化了。然而,魏军不得不派遣军队来处理战俘,并严格警惕随时到来的民事变革。这一次是魏军伤亡最大、最弱的时候。
[img]273339[/img]
后来齐国“围魏救赵”,就是虎视眈眈一年多。邯郸城破了,田忌和孙膑领导的齐军来晚了,不是赵邯郸的方向,而是魏的大梁方向。
齐国救援的不是自己的国君,也不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更不用说自己的亲戚朋友了。事实上,赵邯郸的生存是次要的。最大限度地打击魏军是齐国援军的首要任务。
以“围魏救赵”为最佳参考案例,魏国将军晋鄙自然要等到邯郸城破,再找秦军决战。
然而,魏国信陵君并不这么认为。如果赵国真的死了,魏国的灭亡就不远了。在多次劝说魏安厘王失败后,信陵君决定冒险,偷走符号救赵。
殷城魏军大营,将军金庸拿出怀中的另一半虎符,与信陵君的虎符在一起,天衣无缝。金庸还派人到大梁核实。信陵君的门客朱亥从长袖里拿出一把重40斤的锤子,对金庸进行了一击。可怜的老将军当场生气了。
信陵君身材高大,鼻梁高大,像鹰喙一样,浓眉下的眼睛隐藏而不露,扫视着中国军队的大账户。账户中的将军们看到了更多的生死场景,但他们被信陵君的眼神和宽容所迫。没有人敢成为德高望重的老将军。
信陵君令军中埋葬老将军,其他大大小小的将领都知道信陵君这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救赵,三军安心听令,营中肃然。
[img]273340[/img]
信陵君下令:“父子都在军里,父亲回国;兄弟都在军里,哥哥回国了;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回国了。”这样,魏军就从10万精简到8万,信陵君率领这8万精英杀到邯郸。
公元前257年,魏国信陵君领精兵8万,楚国春申君领10万大军,共同救援邯郸。
邯郸城下,战争一触即发。
信陵君率领8万魏军,春申君率领10万楚军,杀死邯郸城外的王米军。邯郸的赵军也攻出城外相呼应,联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秦军陷入困境后,宿将王米做出决定:撤到太行山,撤到河东县汾城,与张唐将军率领的数万秦军会合。郑安平从咸阳带来的援军没有与秦军主力一起执行撤退命令,被30万联军团团包围。权衡利弊后,郑安平率领2万秦军投降。
王米这次撤退,真的很彻底,竟然是千里大撤退。信陵君追到河东郡,魏楚联军杀了2万秦军,只付出了6000人的代价。
什么是偷符救赵?信陵君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