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魏国为什么会衰落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了韩、赵、魏三位诸侯。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从春秋大国晋国独立出来的韩、赵、魏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魏文侯礼贤下士招募了大量人才,包括李悝、翟黄、西门豹、吴起、乐羊等著名将领,经济军事实力发展迅速。
强大的魏国先后从秦国夺得河西之地,设立西河县,攻灭中山国,与韩赵联手击败齐楚夺得大片土地。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魏武侯延续了魏国的实力,四处攻击军事连胜。秦、齐、楚等大国被他欺负。魏国的霸权在魏武侯手中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可以说,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的魏国依靠强大的魏武卒来看谁灭谁。
[img]272959[/img]
魏惠王继位之初,虽然被韩赵围攻,差点灭国,但稳定下来的魏国在魏惠王手中重新统治列国。应该说魏惠王前期的表现还是值得称赞的,但后来魏惠王做了很多招数,连续两次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中被齐国击败。此外,商鞅变法后,秦国也强势崛起,遭遇多次打击的魏国终于无法承受衰落。史称:“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多里,南辱于楚”,那么魏惠王从看谁灭谁到一塌糊涂的魏国霸业衰退史,到底做了什么呢?这三个错误越来越致命。
第一个错误:迁都大梁,重心东移
魏国的首都原本在河东安邑。前361年左右,魏惠王将首都迁至大梁(迁都时间历史上存在争议)。迁都的原因可能与避免秦国的骚扰有关,但从魏国当时的实力来看,这绝不是主要原因。恐怕真正的原因是魏惠王渴望参与中原的竞争。
当时魏迁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从未来的情况来看,魏王迁都是魏霸权衰退的开始:一方面大梁远离河东,魏的战略和主力东移必然会放松对秦的警惕;另一方面,大梁位于中原核心区,周边有齐、赵、楚、韩等强国,以及魏、宋等小国。魏依靠自己的武力把自己置身于四战之地。引起齐楚赵等国的不满并非明智之举。
[img]272960[/img]
如果魏国不迁都,重心还在河东河西。即使秦国有商鞅变法,也不容易在魏国眼皮底下崛起!
第二个错误:破坏三晋联盟,四处树敌
魏文侯的霸权成就与他与韩赵的联合有很大关系。三晋联手至少保证了魏国没有后顾之忧。然而,魏武侯时期开始破坏三晋联盟。魏惠王在早期主动与韩赵建立联系。然而,在他迁都大梁之后,三晋联盟宣布瓦解。魏国甚至主动攻击韩国和赵国。加上宿敌齐楚,魏国在中原北部有赵国,南部有楚国,东部有齐国,西部有韩国,河东河西又面临着秦国的压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魏国是四面树敌。不管魏国有多强大,都不可能同时战胜这么多强大的敌人,以至于他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中两次输给了齐国。强大的秦国利用魏国的大败,在河西大规模用兵秦国。魏国不败是奇怪的!
第三个错误:人才流失
[img]272961[/img]
这个错误对魏国来说也是致命的。魏惠王时期至少失去了商鞅、孙膑、张毅、公孙衍四大顶尖人才。魏国霸权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被这四个人打败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两次都被孙膑围魏救赵的妙计打败。张毅不仅出兵占领了魏国的陕西,还以横破合解决了秦国面临的危机。公孙衍带领秦军大败魏军,斩首8万元,重新夺回河西之地。
魏惠王至少有机会留下商鞅和孙膑。不幸的是,魏惠王志大才看着他们一个去了秦国,另一个去了齐国,成为了魏国的强敌。
当然,魏国的人才流失不应该由魏惠王单独承担。自从魏武侯吴起弃魏奔楚以来,平民人才很难有机会在魏国展示自己的抱负。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魏惠王本可以扭转这一趋势,但让这种人才机制成为魏国发展的障碍。总之,魏惠王缺乏发展和成就,仍然要为魏国霸权的衰退承担主要责任。
为什么魏国会衰落?和魏惠王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