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5年,隋阳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从那时起,底层人民想成为一名官员。考试成绩可以降低血缘和门第在选官中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基础。科举考试取决于考试成绩。当成绩挤进官僚队伍时,自然会有一群所谓的“考神”。他们在考试中不可战胜,有些人在每次考试中都获得第一名,这可以称为“考神”中的“考神”。
[img]270528[/img]
据记载,科举盛行1300年,总共有777名文武状元,他们算是考神。其中,满足乡试、会试、殿试三大关都获得第一名,即“三元及第”的共有16人,他们绝对是考神中的“考神”。但是,如果你能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考、会考、殿考六大关中获得第一名,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那么连续获得第一名的人就是一个人(钱有中断,不算),也就是本文要讲的主角,“考神”中的顶尖人物黄观。不幸的是,黄观后来得罪了明成祖朱棣,被株连九族删除,功名从榜单上删除,万历年间才能复名。
黄观(1364-1402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市)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六头状元”,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考、会考、殿考等六次大考中获得第一名。
时人称赞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可见这个人能力不一般,考试能力是高手中的高手。当然,黄观的理政能力也不差。殿试期间,朱元璋考了一个时间政策,问如何加强边疆防卫。黄观如是回答:“屯兵塞上,耕而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中国无扰,边境无虞。",就是搞"兵农合一",大力推行有效的"卫所制度",抵御蒙古入侵,维护边境安全。
朱元璋对这次殿试相当满意,于是拿了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写。这个职位很不寻常。虽然水平不高,也就是六品左右,但是可以一年四季陪王子,靠近水楼先得月。如果能熬十几年,很容易进入内阁(朱元璋时代还没有,但已经出现雏形),成为帝国的核心统治者。果然,建文帝继位后,黄观升任侍中(三品),参与国家机密决策,挤进权力核心。然而,在此期间,黄观得罪了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这为他悲惨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建文帝即位时,燕王朱棣来南京见面,但态度却十分傲慢。对此,黄观怒斥燕王朱棣,说他没有君臣之礼,也有不臣之心,史载:“是时候,燕王朱棣自以为是,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守口如瓶,只有黄观当面顶撞朱棣说: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因此,朱棣怀恨在心。
如果说这次怒斥朱迪埋下了株连九族的灾难,那么后来参与写作《讨燕贼》最终会导致悲剧。建文帝在削藩问题上操之过急,不分轻重,结果燕王朱迪被迫绝地反击,率800兵马在北平起兵“奉天靖难”,威胁要“清君侧”。此时,黄观便起草号召,痛斥燕王朱棣实是乱臣贼子,大家都得了儿子的惩罚,还命其悔过自新,前来南京谢罪,言辞十分犀利。历史记载:“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刺散军归藩,自责,辞极诽谤”。对此,朱棣相当恼火,因此将黄观列为文职奸臣之列,排名第六,是他日登基后首先要杀的人。可以说,只要朱棣靖难以成功,黄观基本上难逃一死。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慈悲的人,这从他对蒙古和安南的处理中可以看出。
由于建文帝用兵不当,多次临阵换帅,最终被朱迪反击成功。1402年,朱棣采纳了“黑衣宰相”姚广孝之的建议,不争一城一池,而是长途奔赴南京,玩“斩首”。原来南京城极其坚固,与朱迪同名的将军徐慧祖(徐达长子,也是朱迪的姐夫)正带兵前来勤王。按理说朱棣拿不下南京,可偏偏草包李景隆(朱棣表侄)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建文帝被迫逃跑。此时,黄观正在长江中游招兵,准备带“勤王之师”回京。然而,建文帝已经消失了。黄观认为皇帝可能已经死了,朱迪肯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在安庆投河自杀。史载:“乃朝服南向拜,毕,即自沉于水”,也算是节烈之人。
[img]270529[/img]
虽然黄观去世了,但朱棣的愤怒并没有消失,所以他下令“杀死九个家庭”,他的亲戚和朋友都参与其中。数百人被派往边疆,100多人被征兵为奴隶。黄观的妻子翁氏及其子女都被朱棣视为军奴,为驯象者做妾,以示羞辱。然而,黄观的家庭非常节烈,翁氏及其子女不堪如此屈辱,也纷纷投河自尽。史载:“初,观妻投水时,呕血石上,成小影,阴雨则见,相传为大士像。和尚到庵中"@ 朱棣下令剥夺黄观名,将其从状元榜上除名。万历皇帝于1596年恢复了他的名誉,并被文贞称为死亡。
纵观黄观一生,他在六次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历史上唯一的“六头状元”是当之无愧的“考神”。不幸的是,黄观得罪了明朝的祖先朱迪,被迫死在河里,被株连九族杀害,这是一场悲剧。
黄观: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六首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