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努尔哈赤的第15个儿子,母亲是宠妃乌拉那拉的阿巴亥(也叫大妃),和英国王阿济格、瑞亲王多尔根是兄弟。现有资料显示,多铎非常受欢迎,地位远高于多尔根。新年期间,多铎可以看到努尔哈赤,但多尔根不能;多铎后来是镶嵌白旗的旗主(换旗前),掌握了15牛记,多尔根是“光杆司令”,什么都没有。然而,多铎太年轻,没有取得军事成就,他的威望等于“零”。当皇太极逼死后母阿巴亥时,他只有10岁,两兄弟阿济格和多尔根只能默默流泪。也许是童年的不幸,多多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未来,每次他跟随军队,他都喜欢滥杀。他通过杀死敌人来发泄对皇太极的不满。有时他公开违反皇太极政令,纵容士兵掠夺。为此,一心想强化中央集权的皇太极找借口削弱多铎势力,剥夺他的牛记,甚至一度废除了他的王爵。
[img]270524[/img]
1643年9月,皇太极暴亡,顺治皇帝捡便宜继承大统,而想当皇帝的多尔根只能当政王。当哥哥成为摄政王时,多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每次出战都可以挂帅,毕竟是兄弟,不给他镀金那行?1644年4月,吴三桂勾结清兵在山海关外一块石头击败李自成。多尔根立即挥手入关,赢得北京,宣布满清成为中原大地的新主人。随后,阿济格领兵西征李自成,多铎挥师南下征服南明,满清两路进兵,意图夺取全国地盘。由于西北战争紧急,多铎暂停南下,率领1万多名铁骑西征配合阿济格,并在潼关一战中彻底歼灭了“闯军”主力。在这场战争中,“闯军”骑兵表现出色,满洲铁骑并没有得到多少便宜,最终决定战局的是运来的红衣大炮。
李自成完成后,多铎绕道河南、山东,从徐州南下,准备荡平宏光政权。当时,大明的精神已经耗尽,人们松懈。沿途,明军纷纷投降。就连李成东、刘泽清等高级将领也主动下降。多铎手中的士兵和马立即从1万增加到20万,他们的力量粉碎了守卫江北的明朝军队。1645年4月,多铎军队抵达扬州市。因为红大炮还没到,他们没有马上攻城,而是玩“招抚”。我希望扬州将军的历史可以投降。为此,多铎和多尔琏连续写信“劝降”,声明“大义”,但被历史可法拒绝。史可法虽然态度强硬,但不善于守城,甚至连他都没有战斗到底的决心,他只想以死亡殉国。比如总兵何肇基劝他主动出击,趁清军立足不稳,派骑兵出城打胜仗鼓舞士气,史可法拒绝;建议他砍掉城外的树林,以免被敌人使用,被拒绝;在城市叛变中,何肇基建议严惩,史可法仍然拒绝。
史可法不得力,南明弘光政权更不得力,自己内斗得不亦乐乎,哪管扬州死活。五月二十五日,多铎用红色大炮轰破城墙,扬州陷落,史可法被清军活捉,因拒绝投降而被杀。与此同时,多铎背信弃义,连续屠杀10天,为“扬州十日”杀害了80万城市居民。到达南京后,多铎公开了这次暴行。在《南京等地文武官员》的通知中,他露骨地宣称:“昨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坚守,珍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教诲。几天后,官员们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杀,妻子被俘。是不是本怀,盖不得已而行?后来到处都是士兵,官员军民抵抗不降,维扬可鉴。真残忍。
[img]270525[/img]
《鞑靼战纪》载道:“这些地方有一座城市英勇抵抗了鞑靼人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这座城下死了一个鞑靼王子。一位名叫史阁老的忠诚内阁大臣守卫扬州。虽然他有一支强大的守卫部队,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整个城市被洗劫一空,人民和士兵被屠杀。鞑靼人害怕大量死尸污染空气引起瘟疫,所以他们把尸体堆在房间里,城市烧成灰烬,把它们都变成废墟。”
《扬州城守纪略》记载:“一开始,高杰兵来到扬州,士民都迁湖避之;大部分都是小偷造成的,有些人在房间里沦丧。而北方警戒严,郊区人说城市可以依靠,所有人都互相帮助,携手入城;不允许进入的人,检查头号,悲伤震惊地面。公众经常命令开城纳之。至于城市破了,豫王下令屠杀,甚至七天。”
"急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所有的尸体都蒸变了,无法辨认,不得不威哭而去。"
多多这样的暴行,江南地区的人们纷纷起来反抗,掀起了新一轮的抗清浪潮。为此,多尔根不得不将多多调回北京,改派原明朝将洪成类督察江南,铲平反抗势力,追杀明朝宗室,玩“以汉制汉”。
也许是冥冥有自己的定数。宫廷剧中的“暖男”王爷多铎回京四年后,死于满洲之星天花,年仅36岁。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揭开历史上真正的王爷多铎,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