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说起和尚格林沁的话
和尚格林沁(1811-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与孝庄太后属同一家族),蒙古族,出生在科尔沁草原上。从世界系来看,和尚格林沁的血统相当高贵。他是成吉思汗兄弟哈布图哈萨尔的26代孙子,也是蒙古草原上的“黄金家族”成员之一。但是,既然已经是26代孙子了,那自然是家道中落,整天忙于衣食温饱问题,生活相当艰难。十几岁时,僧格林沁为富人放牧,是典型的草原放牧娃娃,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相似。然而,和尚格林沁很幸运。他的叔叔没有孩子。道光五年(1825年),和尚格林沁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继承人,继承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此后,僧格林沁的官职一路飙升,道光去世时,担任蒙古都统镶黄旗,顾命大臣之一。
[img]270401[/img]
道光死后不久,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桂平县金田村举起反清大旗,建号太平天国,觊觎中国神器。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正式与清朝对峙。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2万名老兵北伐。同年9月,北伐军抵达天津,举朝震动。咸丰皇帝计划逃往承德避暑胜地,以避开边缘。此时,僧格林沁被命令组建“勤王军”,带领蒙古马队和东三省马队南下阻击北伐军。僧格林沁到前线督师后,发现太平军非常擅长搞流动战,胜保所部多次被牵着鼻子走。@ 清军攻坚能力不强,如果强行攻击太平军营,也是死伤重重。为此,僧格林沁决定搞“长围”,挖“壕沟”,堵住太平军可能突破的道路。果然,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林凤祥、李开芳在连镇、冯官屯相继被俘,随后押往北京凌迟,北伐军全军覆没。
北伐军消灭后,僧格林沁名声大震,成为清朝中兴的希望。为此,咸丰皇帝封他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无替,仿佛是铁帽王。要知道,清朝亲王很多,但能享受“世袭无替”待遇的却寥寥无几。入关前,有礼亲王、瑞亲王、肃亲王、豫亲王等八大铁帽王;入关后,只有恭亲王等四家人能享受到“世袭无替”的待遇。作为非皇室成员,僧格林沁可以享受“世袭无替”的待遇,可谓皇恩浩荡。既然清朝如此重视自己,那就不卖点力就说不过去了,一定要报答咸丰知遇之恩。1859年,僧格林沁前往大沽口布防,阻止英法联军登陆天津。不久,联军舰队无视中国主权,强行进入大沽口。和尚格林沁命令部队坚决抵抗,摧毁3艘英国军舰,464人死亡。英国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联军被迫撤退。这场战争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在这方面,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彪炳史册。
[img]270402[/img]
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击败后,英法联军恼羞成怒,于是继续增兵中国,扩大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以船强炮利的优势突破大沽口堡垒,天津沦陷。和尚格林沁带领马队撤到通州八里桥,摆下阵型继续抵抗。9月,现代装备8000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双方展开血战。在这场战斗中,和尚格林琴直接让蒙古马队用大刀、长矛和少量举枪和鸟枪冲击联军方阵。骑兵们曾经冲到离联军20-30米的地方,战斗形势相当激烈。但由于装备代差明显,战术失误,清军在八里桥战役中惨遭失败,联军进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然而,僧格林沁敢于抵抗列强的精神仍然令人钦佩。保尔·瓦兰在《征华记》中说:“中国人和被称为勇气平静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特别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撤退,都死了。”。
和尚格林沁在八里桥战败后,英法联军乘胜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被迫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为此,咸丰下令剥夺僧格林沁的一切职务,但仍保留了他钦差大臣的头衔。就在和尚格林沁被革职一个月后,北方扭军复活。他们和太平军横跨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江苏。清朝在中原的统治基础动摇了。为此,咸丰不得不再次恢复和尚格林沁的职务,让他继续指挥蒙古和东部三省马队南下压捻,保护京畿道的安全。僧格林沁压捻效果显著,捻军首领张洛行被杀,其余曾消失。1864年11月,僧格林沁在霍山黑石渡击败太捻联军,俘虏十几万人,打散十几万人,扶王陈得才绝望中自杀。黑石渡之战,清军损失惨重,而僧格林沁此时却不顾士兵疲劳,继续追杀捻军,导致灾难。1865年5月,和尚格林琴在山东高楼村伏击赖文光。7000多人死亡,他也受了重伤。当他逃到麦田时,他被16岁的张皮杀死。
听说和尚格林沁阵亡,慈禧太后痛哭失声,直言“毁我长城”,“亡我大清”。原因很简单。和尚格林沁是当时唯一能拿出手的满蒙将领。他一死,清朝就只能靠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的武装来维持统治,晚清的军政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想象一下,如果和尚格林沁不死,清朝就没有必要过多依靠湘军、淮军等私人武装。现代中国能避免军阀割据混战吗?要知道,湘军是现代军阀的雏形!
揭露真正八旗名将的和尚格林沁,战死后慈禧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