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今天给大家讲讲董福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9世纪清末将领董福祥从农民起义首领转变为清朝武将。他的一生经过固原家庭和集体训练,抗击清军,投降左宗棠,努力镇压回民起义,克服困难,恢复祖国领土,驻扎在京畿道,抗击八国联军的五个阶段。
固原家居
董福祥,字星五,宁夏固原人。出生于清道光乙亥年(1839年),据《固原县志卷九》记载,曾祖董万随、祖父董焕章、父亲董世猷;董福祥兄弟三人,他排名第二。董福祥年轻的时候,家境中落,“读书未尽”,他的志向很迷人。
董福祥的成长环境多年混战,农村荒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外,陕甘农民起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西北地区的董福祥利用父亲董福友与“哥哥老会”的关系组织团练。同治七年(1868年),董福祥自称陕甘自卫总团元帅,下属自称30万人。
提倡集团训练,抗击清军
同治六年(1867年),面对西北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左宗棠到陕甘督军。左宗棠认为,围剿军队有三个对象:一是西捻军;二是回民军;三是董福祥领导的10多万土寇。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在山东受到镇压。甘肃的形式:董福祥位于东北,以镇靖堡为大本营;东南部的董志原以白为大本营;北面的金积堡控制着宁和灵的地方;河州西部和狄道由回族控制;左宗棠决定先吃东北的董福祥,镇压平宁和灵回民军。
同治八年(1869年),湘军将领刘松山担任陕西清军总指挥。刘松山来到绥德后,他围歼董福祥。结果董福祥失去了将军,损失惨重。他一天只丢了100多个堡垒,被斩首600级,活捉了3000多个。于是董福祥投降清军刘松山部,被编为“董字三营”。
[img]270148[/img]
投降左宗棠,尽力镇压回民起义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记载:“甘肃回民同治年间反清斗争,虽然教派不同,但各方始终以哲合忍耶教主马化龙为中心。”当时,马化龙坐在金积堡,联系和支持各地回民反清斗争,使回民起义队伍不断壮大。
左宗棠派刘松仁督军北路。为了夺取定边和花马池,他实际上想攻击金积堡。刘松山前往灵州。董福祥既是向导,也是先锋。经过九年的同治(1871年),刘松山在围攻金积堡马五寨的同时,前往招募和镇压两者。
董福祥劝刘松山,刘松山不听。结果,刘松山中枪而死。《甘宁青史略》记载,刘松山临终前曾告诉董福祥“后悔不听尔之眼,导致贼中我的关键。我死了,三湘的孩子和我一起深入。犹子金棠在军事上还是有经验的,可以补充,否则可以自己做。福祥哭着说:“我不敢有两颗心。”刘松山死后,“福祥痛不独生,鼓励士兵们发誓要打破小偷。”
同治11年(1872年),董福祥与陕回禹得彦、雀三大战,从刘锦棠到碾伯、趋峡口。“10月,清军占领高寨,回民失利,死亡惨重。在战斗中,董福祥多次挫败禹得彦、白彦虎等回民,“用鲜血染红顶”这句名言出自董福祥之口。
[img]270149[/img]
克服困难,恢复祖国领土
光绪元年(1875年)4月,董福祥与左宗棠一起进入新疆。这次西征收复了阿古柏占领的领土,打破了俄罗斯试图南下的梦想,克服了困难,震惊了西部地区。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疆恢复后,他守卫边境十多年,为保卫新疆、巩固边境做出了贡献。
在京畿道驻军,抗击八国联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黄地区爆发了回族起义。河、狄的闵伏羌、马永林;西宁的韩文秀、刘四伏等人都有自己的回应。他们利用清军东调抗日,甘肃暂时空虚,甘肃巡抚陶模、陕甘总督杨昌军束手无策,合奏朝廷让董福祥率军西援。董福祥到达军队后,他们清除了起义军。
光绪26年(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时,董福祥被慈禧太后祝福永安门广场。因为日本大使馆书记生杉山去看望总理衙门,没想到被董福祥杀了。慈禧太后派荣禄和启秀到日本大使馆道歉。慈禧太后想惩罚董福祥。
李鸿章认为,如果惩罚董福祥,可能会引起甘军的轩然大波,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6月20日,清朝要求荣禄攻打大使馆区,荣禄要求拥有土炮的董福祥围攻大使馆。经过50多天的攻击,他从未赢得大使馆区。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董福祥在广渠门与英军作战。
广渠门被占领后,董福祥撤退到东便门、朝阳门和正阳门继续抵抗。8月15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10月26日抵达西安。后来,清政府与八国联盟协商,八国联盟希望清政府处决董福祥。在慈禧的各种保护下,董福祥终于被解雇了。
董福祥对革命非常不满意,想招募自己的军队到山西作战。慈禧太后害怕破坏和谈,并要求光绪皇帝写一封信。”董福祥回到家乡隐居。34年(1908年),董福祥在金积堡去世,享年70岁。
大清悍将董福祥:揭秘他传奇的一生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