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说起史可法
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
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拒绝投降清军被杀。
多铎率领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80万人被屠杀,历史上被称为“扬州十日”
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孙兆奎与同县进士吴易率领数千人起义,抗击清军,屯兵长白荡,出没于太湖、三毛[mǎo]与此同时,被称为“孙吴兵”。
孙兆奎和吴毅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两位知识分子都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他们完全依靠爱国热血。因此,他们的下属战斗力很差,与训练有素的清军不在同一水平,这相当于学龄前儿童战争中的重量级拳击手。
当年8月24日,“孙武兵”在塘口与吴胜兆率领的清军作战,获得20艘战舰。25日,天下大雨,孙武兵被清军打败。只有吴毅逃跑了。他的父亲、妻子和女儿溺水身亡,孙兆奎和其他义军领袖被俘。
隆武二年(1646年),吴易率领残余势力继续在长白荡与清军作战。不久,他因寡不敌众被俘,拒绝投降,被清军杀害。孙武兵起义失败。
回顾孙兆奎,他被俘后,被押往南京白下城,由投降清军的原明朝将军洪承类审讯。
[img]269826[/img]
《梅花岭记》记载:孙兆奎和洪承类是老相识。洪承类见面问:“先生在军队里,你知道守卫扬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着还是死了?”
洪承类的问题有点被嘲笑。因此,孙兆奎和吴易发动起义时,担心自己缺乏威望,于是效仿陈生和吴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声称自己是史可法率领的义军。
面对洪承类的挑衅,孙兆奎毫不示弱地愤怒地说:经略大人从北方来,你知道传说在松山殉国的蓟辽总督洪承类洪大人是真的死了还是活着吗?
这就像一把锥子,深深地刺痛了洪承类的心,也像在他痛苦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开始。洪承类以蓟辽总督的身份奉朝廷之命,率领明军与清军决战。
洪承类得知援军即将到来,派6000人马趁夜色掩护,偷袭清军,结果却被清军大败。
松山被清军围困半年多,城市粮草耗尽。
夏承德,松山副将,秘密勾结清军,以儿子为人质约定投降。
2月18日,大将豪格率清军与夏承德里应外合,攻破松山城。
夏承德俘获了洪承类等人,从此,明朝锦宁防线彻底失守。
洪承类拒绝吃几天,拒绝投降。
许多清太宗皇太极派人去说服洪承类投降,都被拒绝了。
皇太极很有耐心,对洪承类百般关心,礼貌。
有一次,皇太极亲自看望洪承类,脱下貂皮,披在洪承类身上。
最后,洪承类选择了投降。
当时民间传说洪承类为国捐躯,崇祯皇帝信以为真,亲自登上十六坛拜祭,安慰英灵,纪念洪承类“英勇殉国”。
讽刺的是,崇祯皇帝在第九坛拜祭时,战报传来:洪承类没有死,投降了清军。
崇祯皇帝似乎被当众扇耳光,朝野为之哗然。
人们讨厌洪承类卖主求荣,苟且偷生,他们的行为深受许多士人的鄙视。
[img]269827[/img]
与洪承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可法烈烈殉国,人们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民间疯传说:史大人没有死,还在继续与清军作战。
因此,许多抗清义军都打着史可法的旗号,孙兆奎就是其中之一。
听了孙兆奎极其刺耳的讽刺,洪承类怒不可遏,让下属将孙兆奎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自古以来,忠奸就截然不同。孙虽然名不见经传,却被后人称为忠义之士。洪投降的清廷,也看不起卖主求荣的货。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在编造国史时,他命令将洪纳入“两臣传”,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为什么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