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明太祖朱元璋的老乡,也是郝州(今安徽凤阳)人。他出生于元统两年(公元1334年),是大明开国的英雄之一。他的父亲耿军曾担任过管军总管。父亲去世后,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总管职务。
耿炳文英勇善战,多次击败张士诚义军,跟随常遇春、徐达到山西、陕西等地,战功卓著,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等官职。
明朝建立后,耿炳文曾征战北方沙漠,攻打云南贼寇,可谓屡战屡胜,因功封长兴侯。
明朝逐渐稳定,朱元璋为了清除子孙后代难以驾驭的臣子,杀害了开国元勋。
自古以来,君王建功立业后,就会屠杀开国功勋,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煮。”
胡、蓝玉、李善长、朱亮祖、李文忠等功勋相继被屠杀灭。
耿炳文一个个躲过,有人认为他沉默寡言,没有过错。
事实上,他和王子朱标是孩子的亲家,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嫁给了耿炳文的长子耿璇(又称耿璇)。
这一点很重要,当时朱元璋极其重视王子朱标,耿炳文逃脱了一劫。
朱元璋死后,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历史上被称为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迪起兵发动靖难之战。
[img]269688[/img]
朱棣
耿炳文被任命为征服将军,率军与朱棣作战。
当时,耿炳文已经65岁了。他率领的明军号称30万,但实际上只有13万人。8月初,明军抵达真定(河北正定),驻扎在沱沱河南北两岸。
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扎在河间[mào]明军先锋部队驻扎在雄县,州(河北任丘)。先锋部队遭到燕军突然袭击,9000人全部被歼灭。
潘忠率军驰援,在月漾桥遭伏击,燕军将军朱能俘虏潘忠、杨松,两人拒绝投降,被杀。
明将张保投降燕军,向燕王透露了明军的军情。
燕王朱棣命张宝回去散布雄县、宜州惨败的消息,并吓唬明军说燕军正在为攻城做准备。
耿炳文不知道该怎么办,下令大军渡河迎战燕军。我不希望燕军突然呼啸而至。明军瞬间崩溃,赶紧回城。士兵们挤在城门口,互相踩踏,伤亡无数。
耿炳文坚守不住燕军包围了真正的城市。
燕王认为耿炳文还有十万主力,再加上他是个老将,所以不敢轻易攻城,围了三天,燕军就撤了。
建文帝听说前线崩溃,非常担心,于是采纳了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派将军、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将军。
耿炳文回归不久,李景隆全线追击,惨败。
燕军大举向南进发,不久攻占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措,燕王朱迪称帝,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永乐帝。
[img]269689[/img]
耿炳文选择归顺永乐朝。
永乐元年(1403年),耿炳文被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颖弹劾,称其衣物、家具上有龙凤纹饰,属于大逆不道的违法行为。
耿炳文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这场灾难,很快就自杀了。他的三个儿子耿璇和耿耿[huán] 、遭受牵连的耿琏均被处斩。
江都公主被降为郡主,很快就死于愤怒。
耿炳文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
耿炳文的小儿子耿琦逃到千里之外的云南,投奔西平侯沐英的次子沐盛。
沐盛的母亲是耿炳文的妹妹,也就是说,耿琦和沐盛是表弟。
耿琦死后,黔国公沐盛给表哥写了墓志铭《耿公墓田碑》,其中提到了他叔叔耿炳文。
“侯年六十有五,援真定,死于阵。更痛苦的是,亲制文遣命中官诏祭……”
意思是:耿炳文六十五岁时,驰援真定,战死战场,建文帝十分伤心,亲自写祭文诏令宦官致祭。
但不管怎样,耿炳文最终都难逃一死,耿炳文是朱标的亲家,对朱棣来说,绝不能允许他活着。
他是明朝开国功臣,耿炳文终于没有逃过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