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大臣左宗棠参加了三次会议。他们都在孙山,一生只是一个举人的身份。晚年,慈禧太后“科外开恩”,给了他“同进士”的身份,实现了他的进士梦想。
然而,与蒲松龄相比,左宗棠是个幸运儿。
[img]269129[/img]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儿童考试到72岁参加了53年的科举考试。其中,除了儿童考试相对顺利,其余10次乡村考试(蒲松龄谱记录了8次)以失败告终,一生未能跨过乡村考试的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他才成为一名具有安慰奖性质的年度贡献者。
在《蒲松龄年谱》中,到处都有“未能参加乡试”的记录,令人震惊。那么,是什么支持蒲松龄,直到70多岁才参加科举考试呢?
科举考试是蒲松龄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在宋朝繁荣,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蒲松龄来自清朝。在他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学者的唯一出路。如果你不是一个高级官员,没有八旗儿童的身份,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官员,你只能进入科举考试的考场。
蒲松龄来自济南福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他出生在一个学术家庭。他父亲科举考试失败,转而做生意。他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蒲松龄本人能诗善文,文采斐然。《聊斋志异》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纪念碑,广为流传。
但以上这些都不能让蒲松龄当官。
虽然蒲松龄在19岁时以县、府、道三次考试中的第一名成绩成为学者,但学者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官员。他们只能在农村教书育人,赚点钱。他们的经济收入并不富裕,只是在社会地位上高于普通农民。在清朝,举人是当官的最低门槛。要成为一名举人者,我们必须通过乡村考试。
这就是蒲松年数十年如一日参加乡试的主要原因。
科举考试是蒲松龄挽回损失的唯一途径。
科举考试很“烧钱”。许多家庭供孩子学习,读书很差,甚至吃饭也成了问题。
[img]269130[/img]
前面说过,蒲松龄的父亲擅长做生意,家里有很多余钱,生活一定很滋润。然而,蒲松龄读了几十年书,已经把一份家产读得干干净净了。在与妻子结婚后,蒲松龄生下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七口人,守着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蒲松龄为谋生,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要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
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仅有当官的资格,还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需要纳税和服兵役。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房地产和房地产挂靠在名下避税,这会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蒲松龄在家学习,国家会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补贴不多,但足够几口之家解决温饱问题。
科举考试已成为蒲松龄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40岁不迷茫,50岁知天命,60耳顺,70岁随心所欲。”50岁以上的人生,其实看透了一切,包括名利。蒲松龄70岁以后,当官发财对他来说意义不大。这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而不是追求名利,而是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蒲松龄需要用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一个53年科场起伏的解释。否则,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笑。
[img]269131[/img]
幸运的是,科举考试也很人性化。1711年,72岁的蒲松龄有机会参加考试,去青州参加考试,最后参加了中年贡生考试。年贡生将被送到国家监督管理局学习,国家监督管理局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官员。当然,蒲松龄当时不可能去国家监督管理局学习,他只是得到了安慰。
四年后,蒲松龄在自己写《聊斋志异》的书店“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
为什么蒲松龄到了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什么他不能一直通过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