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是明晚期著名的将军。当明朝将军在后金(清朝)咄咄逼人的进攻下反复崩溃时,他带领下属打赢了“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并在“自己的变化”中击败了围攻北京的后金(军队)。
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和袁崇焕打过仗,但都没有便宜。对他们来说,袁崇焕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袁不死,后金难入”。
[img]269012[/img]
出乎意料的是,明朝皇帝自己也搬走了这座山。1630年8月(崇祯三年),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善主和议”和“杀帅”两项罪名判处死刑,并立即处决。
袁崇焕到底死得有多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是袁崇焕自身承受的身体痛苦。
对于袁崇焕被处决的情况,《明史·袁崇焕传》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写道:“崇焕在城市。”这说明袁崇焕死于惩罚。现代人可能不太明白惩罚这个词。其实就是“凌迟”,也就是俗话说的“千刀万刀”。
折磨是一种古老的折磨,起源于秦朝。经过1000多年的变化,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此之前,有8刀、24刀、36刀、72刀和120刀;明朝直接上升到1000多刀,是名副其实的“千刀万割”。
清朝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续记》第二卷“寸”条中说:“世俗话说,明朝有四千二百刀,郑三千六百刀。”明朝中期著名宦官刘瑾因过于傲慢被明武宗朱厚照以“反叛凌迟”罪判处明朝晚期大臣,内阁首辅温体仁皇帝命令凌迟处死。
很明显,受刑者在受刑时往往会遭受巨大的身体痛苦,以至于不能求生,不能求死。袁崇焕也不例外。
[img]269013[/img]
二是袁崇焕作为“卖国贼”所承受的精神痛苦。
前面说过,袁崇焕有两个罪名,一个是“善主和议”,一个是“专杀大帅”。“专杀大帅”是指袁崇焕杀毛文龙,“善主和议”是指袁崇焕与后金(清朝前身)谈判求和——用民间流行语翻译,“善主和议”不就是“卖国贼”吗?
于是,袁崇焕的罪名出来后,这位拼命保卫明朝都城的名将,突然成为千人所指的人物。人们迫不及待地想吃肉睡皮。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那一天,有一个荒诞的场景。
明清时期,历史学家、作家张岱在《石匮书》中记载,刽子手割了一块肉,人们付钱,“生吃,肉一瞬间就卖光了”。刽子手再次开膛出五脏,“截寸而卖”。人们买了之后,他们“用烧酒生吞,血流牙齿”。
袁崇焕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本可以在首都当文官,过着美好的生活,但他毅然弃文从武,冒着生命危险驻扎在辽东前线。走上刑场后,他还写了一首绝命诗《临刑口占》:“一生的事业总成是空的,半辈子的名声在梦里。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然守辽东。”
直到袁崇焕去世,他仍然关心辽东前线的保护。当他看到眼前的场景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外人无法想象那种巨大的精神痛苦。
第三,袁崇焕的家人参与其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袁崇焕也不例外。袁崇焕下狱后,他的家人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来自他的家庭。崇焕没有孩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
袁崇焕没有儿子,他的兄弟妻子被流放了3000英里。流放是将罪犯驱逐到偏远地区的一种惩罚,仅次于“鞭、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中的死刑。明朝时期,许多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流放。这意味着全年生活在异国他乡,很可能“没有埋葬的地方”。
[img]269014[/img]
与此同时,袁崇焕的财产被政府没收。很多人认为袁崇焕当了11年官,家里一定有很多钱,但他们很失望。袁崇焕的家庭一贫如洗。
简而言之,袁崇焕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
《明史》由清朝大臣张廷玉和万斯等人撰写。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袁崇焕的悲惨结局表示同情,并写了四个字:“世界是冤枉的。”这意味着全世界的人都被袁崇焕冤枉了。
袁崇焕一死,明朝就进入倒计时阶段,“自崇焕就死了,没有利益,明朝就死了。”。没人想到的是,清朝入关后,清朝乾隆皇帝给袁崇焕起了个名,平了反。
袁崇焕的死有多惨?凌迟处死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