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帝子今天在哪里,长江在门槛外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一起走进忽必烈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浩瀚星海中,涌现出无数的帝王将相,但并不是每个帝王将相都能在历史上闪耀,而是门罗可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朝代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君主并不容易。,后人的学者和史书对君主的评价标准极其严格,即使君主在小细节上犯了一些错误,也经常被史官记录在案。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要想在历史上获得好的赞誉并不容易。
当我们在历史上提到这些国王时,我们总是想到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一代英雄,但事实上,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君主,但往往王朝很短,被忽视,这个人是元世祖忽必烈。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世祖量大,知人善任使”,当然,这样的记载只是关于忽必烈在史书中记载的冰山一角。历史上关于忽必烈的赞誉还是很多的,忽必烈不是蒙古第一代大汗,但他的评价远高于他之前的窝阔台和蒙哥主政时间长的大汗。那为什么呢?
[img]268731[/img]
@ 后人对忽必烈的评价高于前两次出汗,很大程度上是忽必烈的才华。我们知道的是,在13世纪的100年里,蒙古军队几乎战无不胜,征服了大部分欧亚大陆。当然,在漠南广阔的中原地区,也在蒙古人的治理下,当蒙哥汗继位时,忽必烈被赋予了漠南中原总领导的重要责任。
与其他蒙古君主不同,元朝皇帝之前的忽必烈可以说对政府事务很熟悉。忽必烈主政期间,整个漠南地区长期被破坏的农业和商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此外,与其他蒙古贵族不同,他们只知道喝醉了。当忽必烈领导中原时,他们总是可以放弃漠南政府事务,而不会沉迷于醉酒。
[img]268732[/img]
当然,忽必烈可以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不仅仅是自己的才能,其实忽必烈可以超越前两代的汗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窝阔台、蒙哥不同,忽必烈不是蒙古传统的捍卫者,而是敢于突破蒙古传统固有限制的存在。在忽必烈登上王位之前,他提倡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治国上。而且,忽必烈总领漠南中原之初,就招揽了儒家大师。
这种情况可以说打破了以往的蒙古传统,为以后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忽必烈的“儒家思想信用”和“立经陈纪”在一定程度上为元朝维持百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一直有人说忽必烈治理元朝的方法有“内蒙古外汉”的缺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忽必烈的做法在元朝的短期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img]268733[/img]
@ 忽必烈在重视儒家治国的同时,也重用了大量有才华的人。特别是在他执政的30年里,大量有才华的南宋老臣被使用,在元朝的稳定和治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窝阔台、蒙哥在位期间,虽然也使用了一定的降臣,但大部分都是武将,而在治理朝政方面,两代大汗则尽量避免降臣的加入。此外,忽必烈在位30年来一直与儒家学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也是元年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的忽必烈,虽然有过征日、征安南这样的军国主义者,但如果客观地评价忽必烈这个历史人物,就会发现忽必烈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存在。而忽必烈可以说是元朝建立后最有成就的君主。此外,尽管忽必烈不是蒙古的第一位君主,但他在历史书上的评价远远高于之前的窝阔台和蒙哥。
忽必烈不是蒙古第一个汗流浃背的人。为什么他能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