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中国的对联,
早在三国时期,对联就出现了。最早的对联写在竹片、木头和布上。当时,对联只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对联句。经过秦、汉、唐、宋、元的发展,对联对普通对联句有了平调的要求,更有趣。
在明清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此时,民间人才,写对联往往是非常脚踏实地的。一个接一个的对联人才,也出现了,如解金、纪晓兰等。本期作者想告诉你的是明朝最著名的对联大师伦文叙述。
[img]266928[/img]
1:伦文叙是谁?
伦文叙,字伯类,明代广东佛山人。据说他天生就不一样。他的头周长2英尺,被称为大头男孩。伦文叙从小家境贫寒,没钱读私熟,只能和父亲一起在家务农。读书的父亲看到他聪明,就在家教他读书写字。当他9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写诗了,并且有一个很好的对联。他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22岁时,伦文叙去了省考加考试。32岁时,他以会议考试和宫殿考试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这也是明朝为数不多的贫困状元之一。伦文叙一生中写的诗并不多,只有《粤东诗海》中的三首。从水平上看,他的写作技巧非常强。但在民间,最流行的是他的对联。
[img]266929[/img]
二:从小就是对联奇才
诗歌写得少,伦文叙的对联确实是独一无二的,目前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对子的趣事。他的对联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有当地的颜色。口语语言在他的对联中随处可见,如“山狗上山,山石跛脚,水牛浸在水中”。@ 他的对联往往充满了讽刺,比如“井底开花的蝴蝶闻起来很难采摘,粉墙画果老猴想浪费心思”。他的存在扩大了对联的主题范围,对明清对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伦文叙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小时候巧对总督奇联的趣事。伦文叙家种了一些菜,经常送到西禅寺卖。有一天,卖完菜准备回家,却听到寺庙里很热闹,原来僧人们正在欢迎前来上香的总督。伦文叙很调皮,就躲在大堂的桌子下看热闹。总督大人不小心发现了一个。总督正想治好他的罪,寺庙里的和尚们迅速为他求情,说孩子是当地的神童,希望大人能珍惜人才。
[img]266930[/img]
总督看着眼前衣衫褴褛的孩子,自然不相信自己能有什么天赋。别说他不相信,连身边的人才都不相信。于是总督想出一个上联来试探他,看看他是厉害还是身边的人才。他的上联是:
一个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
当你看这个上联时,很明显你看不起读者。在这个联盟的后半部分,使用了三个“攀登”字,这意味着同一位置的下联也应该出现三个相同的动词。在场的人才自然被打败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看不起读者,但他们无能为力。旁边的伦文叙述很容易对准下联:
坐鳌、坐象、莲花三尊宝佛
这个下联,用“三尊”对“一介”,用三个“坐”对三个“爬”。而且上联写的两种动物是龙凤,下联也是两种动物鳌和象,上联用丹桂花,下联也出现了一种花。无论是字面对仗,还是内容意义,都是完美的。而且下联讲的是佛法的真意,显然比上联优雅得多。总督大人听了这联赞叹不已,当场赏了50两银子,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后来他真的不负众望,考上了状元。
三:对联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形式
民间关于伦文叙小时候的对联还有很多。比如他为西禅寺写的名联“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封侯”,72加28,正好是100。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字对联。
[img]266931[/img]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明朝的才子不喜欢写诗,却喜欢对联?这是明朝,贫困家庭的人才相对难以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放弃浪漫的文学创作形式,开始接触更脚踏实地的文化形式。明朝有专门帮人写对联,帮人画画,帮教坊写书的文人。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唐宋时期很难想象这一点。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在街上卖字画有点温柔。
然而,正是这样,对联和明代传奇小说发展迅速,最终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形式。到目前为止,对联仍然是许多朋友的爱好。明朝有很多有趣的对联。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找到它来阅读。我相信会有很好的收获。
伦文叙:明代最著名的对联高手,从小就是对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