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带你走进马湘兰的故事。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有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这幅画不是由著名大师制作的,而是由秦淮著名妓女马湘兰在明神宗时期制作的,但被日本人视为珍宝。
[img]266856[/img]
马湘兰原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爱兰花,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又名“湘兰子”,因此人们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却被遗忘。没有人知道马湘兰的生活经历。我只听说她是湘南一位官员家庭的女儿。至于她为什么独自生活在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旗,以笑声为生,目前尚不清楚。那时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船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烟花柳巷之地。除了唱诗画画,她还善于交谈和与人交谈。她的声音像莺歌,她的表情很迷人。她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一个都能引人入胜。
就这样,她逐渐成为秦淮河畔的红人,门前的客人穿梭如织,而且大多是有身份、有教养的优雅客人。依靠客人的礼物,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于是在秦淮河边建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幽静,曲径回廊,到处都是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司马,入则呼奴唤丫鬟,虽是青楼女子,却有淑女般的气派。在繁华中,却有一种孤独的味道。在灯火通明的陪伴下,马湘春很少有知心人;直到24岁,她遇到了一位落魄的才子——长洲秀才王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有才华。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伟的客人。当时袁伟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到了连累,没有被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整天流连在餐厅的花巷里。
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交谈,相当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因此,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一起煮酒欢谈,一起赏兰,十分惬意。有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点头答应,立刻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好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原创的一种画兰法,只有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兰花清幽空灵的魅力。画中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叶幽兰一箭花,孤独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在银纸上,就不怕风、寒、雨、斜。
诗中描写了兰花的幽默,其实是马湘兰在倾诉自己的心曲,用试探的语气,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画完一片叶兰,马湘兰还有很多话要说,还画了一幅“悬崖倒挂兰”,上面还题了一首诗:悬崖喷异香,悬垂的液体让路人忙碌;如果不是位置高,朱门伴晚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马湘兰是欢乐的人,最怕王稚登把她当成一个没有真情的水性杨花女人。她特意拍了这张照片,表明她绝不是路柳墙花,而是像悬崖上的孤兰。非凡的俗子可以看到芳泽。
[img]266857[/img]
出乎意料的是,王志这次登上北京并不骄傲。由于屠夫徐阶手下的一批文人的排斥,虽然他参与了历史编辑工作,但他给了他一些家务。他忍气吞声,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勉强撑到岁末,看到真的没有前途,干脆收拾行装,失败了。王稚登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干脆把家搬到姑苏,以绝与马湘兰相守一生的念头。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同林鸟,但马湘兰仍然深爱着他们。当他们发现王稚登失意归来时,他们赶到姑苏安慰王稚登。也许他们的朋友太了解对方了,但他们不能结婚。王志登定居苏州后,马向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姑苏住几天,与王志登畅叙心曲,但从未发展到结婚的那一步。不知情的人不理解他们的特殊关系,只有当他们的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许多人也误认为马湘兰是姑苏人。岁月在这种清淡如水的交流中流逝,不知不觉中过去了30多年。
在过去的30年里,马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作客外,还这样度过了“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深闺无事,整天望归船”。“随着年龄的增长,华颜日渐衰落,门上的客人越来越少。每天陪伴马湘兰的是孤独和悲伤,正如她的“鹊桥仙”一词所记: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逢,可以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见瘦影凉风吹拂。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一朵幽兰,暗自喝泣,暗自吐芳。
在王稚登70岁生日那天,马湘兰带着病来到姑苏,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生日宴会。宴会上,她重亮了歌声,为恋爱30多年的王郎唱了一首歌。王稚登听到了老泪。姑苏盘桓两个月后,马湘兰回到金陵,已经筋疲力尽,油残灯熄灭。不久的一个下午,已经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洗澡换衣服,然后坐在“幽兰馆”的客厅里,悄悄走过了她57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令仆人坐在座位周围,摆满了淡淡的兰花。
马湘兰和王稚登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