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说到呆亲
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明年为乾隆元年,清朝进入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即位后,改变了雍正父亲的严格治国,宣布了“宽严相济”的政治方式,对人民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并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如调整皇室内部关系,以吸引人们的心。在缓解朝廷内部局势的同时,也坚持巩固稳定边境。当然,他也开始重用自己信任的一些大臣,包括乾隆初期的第一个宠臣,牛虎禄·娜娜,娜娜出身显赫。他是太师遏制必隆的孙子,乾隆皇帝即位后被封为一等公,甚至是朝廷上的大臣的领班人物。然而,如此高权重的大臣最终因失败而被迫自杀。
[img]266376[/img]
牛虎禄·娜亲,满洲镶黄旗的人,太师遏必隆的孙子,内部大臣尹德的次子,祖父遏必隆,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封一等公,两个女儿一个成为皇后,一个成为贵妃。他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小时候,他经常入宫陪伴作为王子的弘历,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雍正五年(1727年),内亲继承二等公之位,被授予散秩大臣。同年九月,他是御前大臣,因其勤奋廉洁,受到雍正帝的重视,任内大臣。雍正十一年(1733年)晋升为军机大臣,开始参加机务。乾隆皇帝即位后,内亲共同担任总理事务,晋封为一等公,担任官部尚书。这时,内亲似乎成了乾隆皇帝面前最有效的红人,也是众臣面前的领班人物。乾隆十年(1745年),内亲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领班军机大臣鄂尔泰病死后,乾隆皇帝命令他亲自接任领班军机大臣,并在张廷玉之前行走,至此极人臣。然而,在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仅仅三年后,内亲就迎来了自己辉煌人生的拐点。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以经略头衔主持金川大小之战。在过去的两年里,清军在大大小小的金川与当地土司莎罗奔率领的土兵作战。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和生活条件,清军屡遭失败,失去了士兵和粮食。就连一向被乾隆称赞的张广泗也让他大失所望。前线师期一拖再拖,乾隆帝感到焦躁不安,进而怀疑张广泗的指挥能力。乾隆皇帝认为,应该有一个人能够协调全军,准确地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前线,而这个人不是一个迟钝的亲戚。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去金川主持平叛。然而,乾隆的举动却把迟钝的亲吻推向了死胡同。内亲虽然是满洲世家的子弟,但不懂兵事,不是统军之才。而且他天生自负,刚毅。迟亲首先盲目出击,武断轻敌,导致清军损兵折将。然后缩手缩脚,鼠伏不出,一切都委托给张广泗。张广泗本以呆亲为权臣,但呆亲盛气凌人,又专横霸道,使张广泗因怕他而不敢向他提出建议。结果,打败仗后,所有的事情都推卸责任。张广泗不懂军事,处处鄙视他,到处为他设置困难,导致不和,军心松懈。清军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迟亲更请朝廷增兵,这场战争劳师糜薪,损兵折将。乾隆皇帝完全失望于内心的亲戚,并派傅恒代为经略。
[img]266377[/img]
第二年,乾隆皇帝命令解释内亲回北京,并授予内亲祖父遏制必隆的遗刀在保镖鄂实。鄂实监送内亲到班拦山时,内亲自杀。内亲只是乾隆皇帝恶劣情绪下随意抛出的替罪羊。一代宠臣最终以祖父的遗刀自杀告终。值得一提的是,迟亲为官勤勤恳恳,廉洁廉洁,却避开了地方官的各种奉承,不留在名胜之地,还向乾隆皇帝演奏了地方官的丑态。这也使乾隆帝更加信任他,同时也助长了他刚任自用的性格特征,直接导致了最后的悲惨结局。
乾隆早期的第一宠臣,揭秘了迟钝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