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带你走进杨廷和的故事。
杨廷和(1459-1529)是明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字介夫,石斋。杨廷和从小就很聪明。他在12岁的乡村考试中获胜,在19岁的时候获得了进步。在弘治时期,他陪同皇太子学习,然后参与了宪宗记录和大明会典的汇编。明武宗正德七年内阁首辅李东阳退休后,杨廷和遂为首辅。
[img]266323[/img]
由于武宗没有继承人,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死亡,皇位继承问题凸显出来。在这个皇位空缺的时刻,内阁首辅杨廷和运筹划,根据宗法礼制原则,根据《皇明祖训》选出新的皇位继承人,迎接武宗的表弟朱厚荣。皇位继承人确定后,杨廷和用计划消除了武宗宠信的安吉尔江斌,彻底消除了明廷的政治隐患,为皇位的顺利接替提供了保障。随后,杨廷和主持起草了明世宗即位诏书,改元更化,清除了武宗的弊政,令人振奋。该法令涉及政治、经济、司法、边防等社会,得到了官民的一致好评。世宗即位后,立即命令礼部讨论其父亲的祭祀头衔。以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引用先例,要求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名为“皇叔考兴献王”。明世宗坚决拒绝接受这一提议,从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大礼之争。在大礼议中,杨廷和的主张被一步步否定。从杨廷和要求世宗称父献王为“叔叔考试”到改名为“兴献皇帝”,从称兴献皇到改名为“本生父亲”,从称本生父到改名为“本生皇帝考试”,从称本生皇帝到改名为“恭穆献皇帝”,廷议的过程基本完成。杨廷与世宗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恶化,其政治影响也急剧减弱。对于世宗来说,要想充分掌握权力,就必须获得政治独立,摆脱旧贵族、旧官僚的干涉。对杨廷和来说,他想扩大阁权,但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阁权的扩张主要取决于皇帝的允许程度,这实际上没有扩大阁权的条件。杨廷和不但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反而逆潮流而动,失败是他的最终结果。
[img]266324[/img]
历史上,杨廷和他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肯定了他们在皇位空缺中的勇敢精神,而不是他们在大礼争论中的咄咄逼人态度。
为什么历史上对杨延和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在大礼仪之争中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