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心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儒家思想的“第一个完美的人”,他的心理学是明朝中期以后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宋的理论思想,吸收了孟子的“心”思想、禅宗的“心”环境和陆九元的“心”思想。
[img]266064[/img]
孟子的“心”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是“心”
与治理国家联系起来,是指人民对君王的支持之心,比如“杰纣之失天下,失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另一方面,心也表现为对正义、公正、善意的追求,如“仁”。王阳明吸收了孟子“心”理论的后一种,即“心”的善良。在王阳明的心理体系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包含在其中,“心”包含“良心”。熊十力曾评论过“儒家之学,只有阳明善于承接孟子。此外,王阳明早年研究佛学,被禅宗“明心见心见性”解读,这种“明心见性”也影响了他的心学。王阳明看到了陆九渊的“心”与程朱理学的区别,于是将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的“理”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在王阳明的心理体系中,他侧重于对心体的阐述,强调良心的真诚。在孟子“心以言性”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心的本体是性,性是理。“理”在心中,突出了“心”的作用和地位。@ 王阳明还提倡“学习昂贵的心”,也就是说,王阳明提倡通过个人内心良知了解世界,感受世界,做出道德选择,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约束,倡导个人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推动了明中晚期的个性解放思想趋势。王阳明主张本体与时间的统一,他的“良心”是最好的反映,“良心”被赋予了本体的意义,“致”可以理解为后天的时间,也就是说,良心为人们的道德追求提供了内在的基础,但也需要后天的时间才能完全呈现。
[img]266065[/img]
然而,王阳明的心理学思想仍然侧重于内在的反思,忽视了对外向的认知,即鄙视知识的学习,因此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因此,在明中后期,王学的修正运动出现了,王学的修正和反思催生了“显学”。
王守仁的心理思想是怎样的?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