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提到武则天,你总是会想到电视上的那个,所以你必须详细告诉你
690年9月9日,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登基称帝,将国名从“唐”改为“周”,历史上称为“武周”。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为期15年的皇后统治时期。
武则天登基时已经67岁了。按照古人的标准,活到这个年龄已经是“寿星”了,但也意味着未来很少。因此,尽快为她的武周王朝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武则天建立王子的问题尤其困难。
当时有三个人想继承皇位,分别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唐中宗,后来被废墟为庐陵王)、第四个儿子李旦(唐睿宗,690年被迫让位于武则天,并以皇嗣身份软禁于宫中),以及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
[img]265843[/img]
按照正常流程,皇位传给儿子是很自然的,即使是女王也不例外。但问题是,武则天的王位原本是从儿子那里抢来的,她还把李唐的江山改成了武周。如果你让你的儿子成为王子,将来继承王位,那么这一切都相当于白白辗转反侧。用她侄子武承思的话来说,“自古以来,天子就没有以异姓为继承人”。但如果立武承嗣为太子不仅不合理,而且武则天自己也不甘心,毕竟儿子再疏远也是儿子,侄子再亲近也只是侄子。
因此,武则天在位初期就被选为继承人。无论是照顾武氏家族的利益,还是照顾自己儿子的利益,都成了她最犹豫的问题。朝廷大臣根据自己的立场也分为两派,势同水火。
[img]265844[/img]
692年,大臣李昭德劝武则天放弃立武承嗣为王子的想法。他建议:“自古以来,皇帝和父子都会为权力而战,更不用说侄子了。“此时,武则天也意识到让家庭成员拥有太多权力的危险,于是她立即下令晋升为王子少保(虚称),并罢免了他所有的实权职务。后世很多人认为武则天的举动说明她决定把王位留给儿子,其实不然。武则天明升暗降夺取武继承的权力,其主要目的是使朝廷不同利益集团的势力保持平衡和分裂。任何一个集团对皇帝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这是所有精明皇帝的惯用手段,与立储没有必然联系。
事件发生在698年,武则天下决心把儿子立为王子。当时,武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底层人民对女王的不满也在逐渐上升。许多人开始怀念唐朝的繁荣。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吉旭等大臣的建议,将儿子李贤从流放地召回洛阳,这是武则天计划由李家继承王位的明显信号。
然而,信号总是一个信号,没有确定的事情有无限的可能性。最终,武则天的付诸行动源于突厥可汗的突然麻烦。
[img]265845[/img]
698年秋,默啜可汗率突厥大军入侵,并宣称:“我的突厥世受李氏恩的影响,闻李氏尽灭,只有两儿在,我今将军辅立之。武则天为抵御突厥入侵,立即派兵迎战。同时,在中国进行紧急征兵,准备以人数优势压制突厥骑兵的机动性。然而,一个月后,招募的兵员不到1000人。武则天不得不打出最后的“王牌”,因为军情迫在眉睫。她宣布任命李显为王子,担任河北道元帅,带领军队讨伐突厥。此令一经宣布,应征入伍者络绎不绝,不久就征召了5万大军。同年9月,新募集的军队前往前线,默啜可汗认为战斗机已经丢失,于是主动退役。
一次意外入侵导致武则天正式决定将江山归还李家。要说谁是李显复位的英雄,突厥应该被记录下来。
为什么武则天会立李显为王子?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