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忠臣左良玉的事,
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时,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腹背受敌。一方面,内部农民起义爆发。另外一方面,清军步步紧逼,不断入侵。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些平日里满嘴都是“忠君报国”的文武百官也在寻求自我保护。其中,明朝将军左良玉的行为现在对我们来说是相当不可预测的。当时他手里有80万大军,但在关键时刻却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备受争议。那他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忠臣呢?
[img]265303[/img]
左良玉是明朝的将军,英勇善战。一开始是在辽东与清军作战,也算是打了几场恶战,因为他的表现出色,所以也被侯晗提拔。后来,国内农民军起义爆发,左良玉再次加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左良玉不断扩大军队,实力大大增强。说到左良玉将军,他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忠诚会赢,成功会输”。这里的忠诚是指张献忠。左良玉可以说是张献忠的克星,每次双方都能战胜。这里的成指是李自成。对左良玉来说,李自成是他的克星。在他面前,左良玉失去了所有的神力,最终将成为逃跑的一方。@ 这也是左良玉不敢随便出动的原因之一。
[img]265304[/img]
1644年,李自成长驱直入,包围了整个北京城市,崇祯陷入困境。这时,崇祯皇帝立刻想到了左良玉。他知道左良玉手里拿着一支重兵,于是下令左良玉前来救援。因此,他还将左良玉封为宁南伯,儿子封为将军。但尽管崇祯多次命其前来,左良玉却无动于衷,没有反应。在左良玉心中,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听到李自成的名字,他没有勇气与他抗争。
左良玉也很自私。他知道,即使他最终能赢,他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左良玉不希望自己成长的军队消失,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此外,左良玉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忠君报国”的思想对他影响不大。面对崇祯皇帝的求助,他其实心里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且,虽然朝廷给予的条件非常优厚,但崇祯的刻薄寡恩是出了名的。即使他打败了李自成,崇祯皇帝也会削弱他的力量。如果崇祯皇帝不承认之前的承诺,左良玉也无能为力。左良玉在这种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肯定不会轻举妄动。
[img]265305[/img]
不久之后,北京城被打破,崇祯皇帝终于上吊自杀。得知这个消息后,左良玉也表现出悲痛,痛哭流涕。我想在这个时候,他不仅为皇帝的死而哭泣,还为国家的毁灭而哭泣。这是一副忠臣的样子。然而,当崇祯皇帝遇到危险时,他选择忽视并保持不动。这些行为和表现可以说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左良玉备受争议。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左良玉想要看到的结果,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明朝大势已去。俗话说,“秋后的蚱蜢不会跳几天。左良玉对此也很无奈。
[img]265306[/img]
崇祯皇帝死后,李自成南撤,想占领武昌,但要知道武昌是左良玉的老巢,他不能放手。当时崇祯的王子也在南京,左良玉也想借此机会拥立崇祯的王子,也想用这一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先帝的忠诚。但在去南京的路上,左良玉因病去世。但这一行动显示了左良玉的忠诚。此外,左良玉还为抗击清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此外,他还多次参与农民起义。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南明,他都没有想过要向清军投降。他没有像吴三桂那样降落在清朝。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是明朝的臣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左良玉可以算是忠臣了。
[img]265307[/img]
每个人对左良玉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它。没有人是完美的,当你能放大左良玉为国家付出的时候,他就是忠臣。人性往往是复杂的。面对生与死,面对存与死,左良玉也会有恐惧和无奈。虽然他没有勇气与李自成正面交锋,但他也在明亡后坚守阵地,表现出英勇的精神。这不也是一种忠诚吗?
左良玉手握大军,但按兵不动 为什么左良玉还能被称为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