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义的故事,
曲毅是三国时期袁绍手下的猛将。他的实力和名气远高于颜亮和文丑,但不为公众所熟知。窥探的主要原因是《三国演义》吹嘘后者太多。看来袁绍每次遇到危机都会先想到他们。然而,在正史上,颜亮和文丑只在官渡战役中露面一次,刚露面就被曹操杀死。
与颜良和文丑相比,曲义比他们强大得多,在历史资料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先梳理曲义的成就: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征服董卓,冀州牧韩福秘密设置障碍。他的部门利用曲义不喜欢韩福的恶棍行为,于是带领部门反叛,在击败韩福后投靠了袁绍。历史记载:“富将曲义反岸,富与战失败。”详见《后汉书·袁绍传》;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南匈奴单于于夫罗,劫持张扬反叛袁绍。袁绍命令曲义率部追击,在河北省临漳以南大败于夫罗。历史记载:“单于执杨,绍使在叶南追击曲义(今河北省临漳以南)。”详见《三国志·张扬传》。;
[img]265127[/img]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绍和公孙赞三万大军在界桥南20英里处展开激战。曲毅只带领800名士兵成为袁绍的先锋,打破了公孙赞的主力,公孙赞失败逃跑。史载:“绍自去征集赞,在界桥南20英里合战。绍令曲义以800名士兵为先登,赞军失败,不再还营。”详见《英雄记》。;
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曲毅跟随袁绍,镇压黑山贼寇干毒、张燕等人。史载:“绍乃出军,讨干毒。然后他和张燕在常山战斗了十多天。”详见《后汉书·袁绍传》。;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曲毅与乌桓崖王合兵,在鲍丘击败公孙赞部队,追击中斩敌2万余人。历史记载:“乌桓崖王与曲义合兵,打破鲍丘,斩首2万多级。”详见《后汉书·公孙赞传》。
通过这些史料中的记载,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曲义的战斗简历表明他是袁绍当时最强大的将军。他几乎经历了袁绍早期的主要对外战争,并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力量远远高于颜良和文丑;
第二,通过这些简历,也说明袁绍当时非常信任和重用他。从他参加战争的次数和他在其中的角色,尤其是袁绍让他单独征服公孙赞的时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袁绍作为一个诸侯,他的下属可以有这样一个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将军,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对曲毅来说,获得主的信任和重用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然而,根据历史记载,曲毅的结局有点荒凉:他被袁绍命令处决。
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袁绍为什么要摆脱曲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历史上的一些小片段来解释。
@ 曲义什么时候被杀?
曲义的死亡时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史料中没有明确说明,只能通过史料中的记载推断出一个大致的时间段。
[img]265128[/img]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到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曲毅跟随袁绍出兵,在常山攻打黑山贼干毒、张燕等人十多天。贼伤亡惨重,袁绍的军队也苦战,身心疲惫。双方在打平局的时候退役了。
正是在这场战斗之后,曲毅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曲毅自力更生),变得有些行为不当(傲慢),于是袁绍杀了他(绍召杀了他),他的下属也被袁绍合并(合并)。
通过这个小片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曲义在袁绍征剿黑山贼寇后,在兴平两年前的这段时间里被袁绍杀死。
但这个结论很快又被推翻了。《后汉书·公孙赞传》记载:兴平两年(公元195年),曲义与乌桓崖王合兵后,多次击败公孙赞,最终将公孙赞逼回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这场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曲义率部围困易京一年多。
根据这一记载,曲义的死亡时间应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左右。
那么以什么时候为准呢?大多数人认为《后汉书·公孙赞传》的记载对曲义重兵围困易阳的描述非常详细,在此期间也提到了每个人物的行为。@ 曲义的死亡时间在建安元年左右的说法比较可靠。
@ 曲义被袁绍杀的原因。
关于曲义被袁绍杀害的原因,后人有很多说法,甚至有人提到曲义有谋反叛乱的行为。但从历史资料中只有一个研究,那就是“傲慢”。这在《后汉书·袁绍传》中非常清楚。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解释的是,在古代的解释中,“不正当”一词并不意味着“谋反、叛乱、别有用心”,而是特别意味着“行为或语言不当”。这在《三国志·司马芝传》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有一个叫刘勋的人和曹操关系很好,他的优势很叛逆。后来,他被处决的原因是“不正当”(不正当的惩罚)。
[img]265129[/img]
此外,《英雄记》中还提到了类似的原因:“曲义后骄傲自大,绍乃杀人。”这里的“傲慢”类似于“傲慢”的定义。曲义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言行不当,受到袁绍的怨恨,最终造成了自杀的灾难。
@ 曲义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上,确实是袁绍手下最著名的猛将。不为公众所知的主要原因是《三国演义》中过于吹捧颜亮和文丑,掩盖了曲义真正的光芒。
同样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为什么曲义在历史上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