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28岁(虚岁)的湖南学生曾国藩来到首都参加道光18年戊戌变法会议。这是曾国藩一生中第三次参加会议。在前两次会议上,曾国藩均名落孙山,失败归来。
这次又会发生什么?
清朝时期,会议考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关,关系到成千上万考生的人生命运。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你必须灰心丧气地回到你的家乡,继续在寒冷的窗口努力学习,等待明年再次战斗。会议考试的淘汰率很高,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通过这一关。比曾国藩年轻的左宗棠三次考试都失败了,愤怒中不再参考。
[img]265111[/img]
曾国藩比左宗棠幸运。他在1838年的会议上成功通过了考试,并在随后的宫殿考试中排名前42名。
殿试结束后,一甲第一、第二、第三,即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的考生,必须参加一次朝考,从中选出优异成绩进入翰林院。曾国藩在朝考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绩。审卷时,道光皇帝欣赏曾国藩的文章,将第三名改为第二名,于是曾国藩顺利进入翰林院,选为翰林院的吉士。
入选翰林院,俗称“点翰林”,是世界上无数学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一旦你点了翰林,你的未来是无限的。混得好,拜相封侯,不在话下;混得不好,放在外面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威望四面八方的道士和知府。
1840年,翰林院举行散馆考试,曾国藩排名二等十九,授予翰林院复习——这是曾国藩的第一个官职,级别为七个产品。如果是在当地,相当于知县的副职。可见曾国藩的起点并不高。
然而,曾国藩的官场之路特别顺利。在接下来的10年里,曾国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升职一次。短短十年时间,他从七品翰林院升为二品工部左侍郎。俗话说“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平均每年升一级。
对于一个没有身份、没有背景的农家小子来说,这样的升迁速度堪称快速。
在很大程度上,曾国藩能够在十年内升到十级,是一个站在他身后的人——穆彰阿。
[img]265112[/img]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的人。他出生于1782年,24岁考入进士学位。曾任翰林院、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水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当了20多年的军机大臣,赢得了道光皇帝的信任。他在朝廷有显赫的权力和热度。
曾国藩是怎么认识穆彰阿的?
原来,穆彰阿是道光18年戊戌变法会议考试的考官,被认为是曾国藩的老师。会议结束后,曾国藩通过湖南村民和皇家历史工作者崇光的监督,走上了穆彰阿的路线。曾国藩没有钱给穆彰阿送礼物,所以他送了一些诗。
如果你是其他官员,你会扔掉所有这些诗,不要看它们。然而,作为满洲官员中,很少有人通过进士进入官场,理解学者的悲伤和爱心人才。读完曾国藩的诗后,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位罕见的人才,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推荐曾国藩。
在穆彰阿的推荐下,升职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因此,曾国藩在10年内连续升级10级。
此外,曾国藩还做过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官部侍郎。除了户部侍郎,他还做了六部侍郎一遍。清朝时期,六部最有实权,基本控制了国家大事。尽管六部尚书级别最高,但由于大部分都是内阁大学士兼职,实际上都是侍郎主持的。曾国藩在这些部门担任侍郎,获得了宝贵的人脉和经验,为他今后训练湘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g]265113[/img]
曾国藩当上二品侍郎后,自豪地说:“湖南三十七岁到二品,本朝没有人。”这是一句实话。
曾国藩常常感激穆彰阿的提拔,想办法投桃报李。
1843年7月,曾国藩被任命为四川省乡镇考试考官。北京官员的工资不高,生活也很紧张。作为一名乡镇考试考官是许多北京官员所要求的。曾国藩在翰林学院工作了三年后获得了这项任务,这是罕见的。
曾国藩主持乡试后,拿到了1000多两银子的“外快”,决定给穆彰阿买一些像样的礼物。曾国藩知道穆彰阿喜欢古董书画,就在四川成都的古董店到处搜索,终于得到了唐伯虎的真迹,高兴地送给穆彰阿。
后来,咸丰皇帝继任后,穆彰阿失去了权力,被辞去了职务,从未被叙述过。他晚年过着悲惨的生活,没有人来。曾国藩没有忘记老师的支持,多次拜访穆彰阿,为穆家修了一栋旧房子。
曾国藩和穆彰阿是怎么认识的?穆彰阿为何推荐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