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商鞅敢得罪公子嬴虔,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计划在死前将其传给商鞅,商鞅坚决拒绝接受。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嬴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带领邑兵与改革后的秦军作战,死于他训练的新秦军。尸体被带回咸阳,汽车破裂。商鞅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孝公的哥哥嬴虔。
[img]264968[/img]
虽然嬴虔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哥哥,但他很平易近人。理论上,他没有继承权。嬴虔坚决支持商鞅的改革。嬴虔想杀死商鞅。是商鞅惩罚了他,割断了他的鼻子。新法实施后,王子不小心违反了新法,未来的继承人也不能受到惩罚。因此,王子的老师嬴虔和公孙贾受到了惩罚,公孙贾受到了墨水惩罚,脸上涂上了墨水,这是一种无耻的惩罚。
以商鞅的风格,为什么不处以更委婉的惩罚,比如罚款、降职等等。只要不让对方无耻,也许嬴虔和公孙贾都会感激戴德,成为新法律最有力的支持者。真的没必要一次冒犯贵族和百官之首。《史记》评论商鞅刻薄寡恩,自作茧束缚。其实商鞅很聪明。
早在商鞅魏国做中妃子的时候,他的叔叔就在他死前向魏武侯推荐了商鞅。如果没有,建议杀了他。公叔看到魏武侯不需要商鞅,就赶紧叫卫鞅,说要他赶紧离开魏国,魏侯要杀了他。结果卫鞅直接回答,魏侯既然不用我,自然也不会杀我。商鞅直到为公叔痘守孝才离开魏国。把事情看得这么透彻,商鞅不明白处嬴虔刑的后果吗?
[img]264969[/img]
事实上,这与秦孝公无关。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有些人可以想出一个奇怪的办法来强化秦朝。他们愿意加入官员,分裂土地,封住国王。秦孝公做到了。商鞅改革后,秦孝公转为幕后。商鞅可以说是秦国的实际君主,秦孝公履行了诺言。然而,商鞅知道他的权力来自秦孝公。如果商鞅接连担任贵族大臣,秦孝公将不再信任他,新法可能会失败。
因此,为了稳定新法律、秦孝公和自己的地位,商鞅必须冷酷对待贵族和官员,冒犯秦国的所有实权人物,砍掉秦王兄弟的鼻子,彻底冒犯宗室权贵,在公孙贾脸上刺字,彻底冒犯文官集团,惩罚王子的王子师傅和王子傅,冒犯王子。所以大家都在等秦孝公去世,好好清算商鞅,新法展现了严厉的一面,贵族大臣们轻易不敢开始新法。
商鞅明白自己的权力来自秦王。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给予更大的权力,商鞅主动通过得罪宗室、王子、文官和人民,得罪所有能得罪的群体,让秦孝公放心。像商鞅这样的大臣是孤臣,不用担心他会拉帮结派,意图谋反。假如商鞅没有惩罚嬴虔、公孙贾,而是到处收买人心,恐怕商鞅早就被杀了,变法早就失败了。
[img]264970[/img]
虽然商鞅最终结局惨淡,但他用自己的身体确保了变法的稳定实施,为秦朝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此外,商鞅的变法在中国古代奠定了2000多年的政治格局。虽然商鞅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但大多数文人普遍贬低商鞅,李斯、诸葛亮、桑红羊、王安石、李德胜等实权派都尊重商鞅,这就是商鞅变法的魅力所在。
公子嬴虔是谁?商鞅为什么得罪他?